首页 > 文学

研墨听禅——黄正明书法作品展开幕

发布时间:2024-06-20 06:28:53    来源:金陵毅君    浏览量:    作者:

        2024年6月18日下午,由江苏省直书法家协会、十竹斋艺术集团、南京市艺术收藏研究会主办,十竹斋画院承办,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提供专业学术支持的“研墨听禅——黄正明书法作品展”,在南京十竹斋人文空间隆重开幕。


南京十竹斋人文空间

  十竹斋画院院长尹苏桥致辞欢迎,江苏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张九汉、南京大学副校长邹亚军、著名书画家、鉴定家萧平,江苏省书法院院长李啸等嘉宾先后发言,对黄正明的书法艺术成就予以高度评价。


江苏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张九汉致辞


南京大学副校长邹亚军致辞


江苏省书法院院长李啸致辞


开幕式活动现场


开幕式活动现场


开幕式活动由周学主持

       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江苏省直书法家协会主席、教育部书法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黄正明现场介绍书法创作的心路历程,特别感谢社会各界领导和朋友们对自己的鼓励支持。

 


序 山荫·道上行

  

序 山荫·道上行 文/艺术评论家王飞,北京

静,是一种状态。净,也是书法的表现。静与净,也正是黄正明书法艺术的创作呈现。

 


《生如夏花》16.5×70cm

 

 黄正明的书法,无论是行书、隶书还是行楷,都有着不同的节奏,有着不同的韵律,在静与动之间平衡,在静与动之间表达着自己的意,同时也表现着对书写内容的最充分的理解。 


蔡肇诗 138.5×70cm

 

 


《心经》23×129.5cm

  他以行楷书写《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充分表现着佛家的禅意邃密,却也有着一种灵性的灵动,稚拙和奇崛、灵性与禅意相容,达到意、趣、禅、逸融为一炉的境地;书、法、意、逸的最终融合,不着任何痕迹,不雕琢,不巧饰,堪称对书写内容具有独到理解的具有个人书法艺术表现力的佳品力作。

  黄正明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写出了平和,写出了飘逸,颇有魏晋之时一切看穿、看透的潇洒。给人一种别样的意境:沉稳之中有着宋人之意,又有魏晋之逸。在法度之中上下求思索,上追魏晋之逸,下守宋人之意,中持唐人法度。

      这很难得,从而也证实了黄正明对佛学的理解与尊重。


唐诗五首


日华风光行书五言联 68×13cm×2

故,本次近六十件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汇集于南京十竹斋展出,他自取名并书:研墨听禅。我想,这正是他此时此境的内心写照吧。


林散之诗四帧 24×38cm×4

     黄正明的行草书,有着诗之韵和画之意,硬瘦中也揉入自己的对行草书的理解:有着南北朝晋唐碑刻的筑基,又有晋人的飘逸,自唐法中取宋人之意韵,又有汉隶之用笔方法,使得他的行草书刚中见柔,兼有碑之骨、帖之韵,又渗透着汉隶朴拙之意。飞白,能在掌控之中,并运用自如,没有丝毫的强弩之感,随意、自然、潇洒。在法度中做到了最大的表现,内敛中具有极强的张力。“在抽象的点、线、笔画,让我们从情感和想象里体会到客体的骨、筋、肉、血,就像音乐和建筑也能通过诉之于我们情感及身体直感的形象来启示人类的生活内容和意义(宗白华语)。”

  

  

  苏轼有云:“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

  而东坡先生,正是他心摹手追的至粉。

       黄正明正走在书法的山荫道上,他在书法教学、创作、研究、鉴藏等方面多有涉猎,且成果丰硕,形成了对其书法创作的有力支撑,因此,他走得很平稳,也很顺畅。

  


涤尘

  研墨听禅,品黄正明书法的静与净 ……

  墨,是中国书法的灵魂,研墨则是一种无声的修行;

  禅,是一种东方哲学,听禅则是一种沉静又充盈的律动。

  展览精选黄正明先生书法精品五十余幅,表现其在传统笔法中融入对天地、自然、人心的体悟。这种兼容并蓄的艺术风格,不仅拓宽了书法的表现力,更为当代书法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恭祝黄正明先生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书法艺术创作的道路上再创高峰!

 

  2024.6.19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巴蜀网http://www.bashuxw.com)"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概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其他问题,请联络编辑室邮箱(投稿发至邮箱):3341256440@qq.com 联系电话:16608228948
2、凡本网注明"来源:巴蜀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巴蜀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巴蜀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7日内与巴蜀网取得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作出反映或更正。
4、如未在指定的时间内与巴蜀网进行有效沟通的,本网将视同为未曾联系,因此本网将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5、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巴蜀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巴蜀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6、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巴蜀网概不负任何责任。 7、凡是网上查询不到且持有本网过期工作证件的人员,利用本网的过期工作证件在外开展任何工作均属于其本人的个人行为,与本网无关。
责任编辑:云传媒
相关新闻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  |  网站概况  |  法律顾问  |  服务条款  |  人员查询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网站声明  |  版权所有  |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1050326106@qq.com 电话:17383856370    0817-3786040
备案号/许可证:蜀ICP备19010992号    川公网安备 51130302000188号
Copyright© 2018 巴蜀网 版权所有 四川吉祥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所有    指导单位:中国新闻传媒集团    技术支持:鸿达网络
本网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是为了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问题请在七日内联系本网。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四川省网络文化协会 四川省互联网违法 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全国互联网安全管理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