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疫情对书法的启示》丨罗杨

发布时间:2020-03-09 16:48:29    来源:巴蜀网    浏览量:    作者:罗杨

文丨罗杨

地球作为人类生息繁衍的家园,大到山川宇宙,小到一滴水,一片叶子,我们都应怀有敬畏之心,与自然和谐相处。一旦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被打破,人类将受到自然的惩罚。正像恩格斯告诫的:人类对大自然的每一次胜利,都会换来大自然的无情报复。
 

每每我读《兰亭序》时都会温情地感到,古人那种崇尚自然敬畏生态,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间,列坐其次,畅叙幽情的人文雅趣,发出“天下第一行书”为什么会诞生于曲水流觞,兰花草亭之中的感叹。这不正是对“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完美诠释吗。
 

或许只有在安素心之静,无车马之喧的自然状态下,方可使人性从世俗的欲望中摆脱出来,从而以自由洒脱的精神境界,率性恣意的笔墨表达,挥写出淋漓尽致千古名篇。至于后人一谈《兰亭》便赞叹王羲之的笔墨技法,其实所谓“技”在一千多年前的古人那里不过是读书人最基本的修为而已。真正成就《兰亭》的是那种“返璞归真”的天然;“知足常乐”的淡泊;“虚怀若谷”的气度以及“庄生梦蝶”的诗意

中国艺术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所谓“造化”即自然,所谓“心源”即作者的内心感悟。在王羲之所生活的魏晋时代,许多文人士大夫由于不满于当时的朝政,而将心思和情趣寄寓于文艺,纵情于山水,从自然生态和园林山水中体味和感悟出人生之优雅和艺术的浪漫。诚如《易传.系辞》所云:“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书法最基本的要素是汉字,汉字即起源于象形,所谓象形即古人把对山川自然事物的观察描摹下来。有若后来卫夫人在《笔阵图》中所形容的:“横如千里之阵云、点似高山之坠石、撇如陆断犀象之角、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奔雷、努如百钧弩发、钩如劲弩筋节”。书法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嬗变,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技法的传承,而成为一种文化的现象和延续。因此,山水情怀和人文素养是书法中必有之意。清人唐岱指出:“欲求神逸兼到,无过于遍历名山大川,则胸襟开豁,毫无尘俗之气,落笔自有佳境矣”,中国的画如此书亦无二。

大自然就是如此奇妙,有着许多令人惊叹的神奇,也有着数之不尽的资源。于是,人们开始开垦放牧、砍伐树木、捕猎动物,无休止地向自然索取。导致了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很多动物无家可归,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变得剑拔弩张。这次疫情的爆发无异于是大自然对我们的又一次警告。
 

现代社会的最大缺憾和不如人意,就是人类在物欲生活中与大自然的不断分隔,人类以挥霍自然生态为代价,同时逐步遁入到世俗的岐路之上,成为精神世界的迷失者。随之而来的就像这次疫情这样打乱了我们原本自然的生活节奏和生命韵律。偌大一个中国就像一列高歌猛进的高铁戛然来了一个急刹车。欣闻,日前全国人大通过了“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的相关决定,可谓正当其时令人欣慰。
 

疫情何时了?人们总希望得到一个准确的判断,有一个可知的时间节点,有一个明确的解决方案。但我们得到的总是一次次不能确定的答案。没错,在病毒目前还尚在发作变异的状态下,没人能做出准确预测,我们只能已持续而灵活的适应性,“以不变应万变”。倘若我们能够静心凝神下来,细细触摸感悟自然的脉搏,则可以感到天地间有一种“造化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脉动。冬日的大寒已过,春天已经不再遥远了。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很多网友提问:疫情之后你想做什么?各种回答当然是五花八门,我看到那些曾经以为柴米油盐的苟且当下都成了难以企及的奢望,大家最渴望就是“出门儿”,对于每个人来说“现在看外面的一切都充满着诱惑”。由此我到是想到,谁说今天的中国人没有诗意呢,在我们喊“加油”的同时,每个人的心里不是都揣着诗意和远方吗。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疫情之后书法家理应更多地走进自然,像怀素那样“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如壁坼之路…自然”。在生机盎然的自然里洞悉书法之妙,寻觅其妙在道法自然的玄机。找回松下听琴,涧边观瀑,弄箫品茗的优雅生活状态。
 

“闲时观天气。忙里做文章”。亲近自然,心随白云去,人在画中游,脱离市井浮躁之气,理清完美人格之源流,与自然生物和谐相处,在自然生态中诗意栖居,在山水之间获得“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变”的势能;在天地间获得“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潇洒;在笔墨挥洒中领悟到“天真烂漫是吾师”的真谛和“凌云健笔意纵横”的快意。

作者:罗杨

文化学者、博士生导师。

中央文史馆特约研究员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

中国文联第八、九届主席团委员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中国书法家协会中直分会副会长

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

曾任中国文联办公厅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出版有《中国传统文化速读丛书》《警世格言.传统文化名言》《中国历代帝王陵》《守望乡愁》《守望中国节》《守望古村落》《罗杨书法作品集》《罗杨摄影作品集》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巴蜀网http://www.bashuxw.com)"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概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其他问题,请联络编辑室邮箱(投稿发至邮箱):3341256440@qq.com 联系电话:16608228948
2、凡本网注明"来源:巴蜀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巴蜀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巴蜀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7日内与巴蜀网取得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作出反映或更正。
4、如未在指定的时间内与巴蜀网进行有效沟通的,本网将视同为未曾联系,因此本网将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5、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巴蜀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巴蜀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6、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巴蜀网概不负任何责任。 7、凡是网上查询不到且持有本网过期工作证件的人员,利用本网的过期工作证件在外开展任何工作均属于其本人的个人行为,与本网无关。
责任编辑:祥云
相关新闻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  |  网站概况  |  法律顾问  |  服务条款  |  人员查询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网站声明  |  版权所有  |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1050326106@qq.com 电话:17383856370    0817-3786040
备案号/许可证:蜀ICP备19010992号    川公网安备 51130402000057号
Copyright© 2018 巴蜀网 版权所有 四川吉祥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所有    指导单位:中国新闻传媒集团    技术支持:鸿达网络
本网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是为了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问题请在七日内联系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