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行走在田间的真善美传道者——走近曹县奇人石宝学

发布时间:2019-02-24 10:22:15    来源:中国都市新闻网    浏览量:    作者:

  大道至简,悟在天成。把这句话用在曹县奇人石宝学身上绝对是非常的贴切。因为这么多年来,他作为一名易学文化的布道者和传统中医文化的研学者,始终身体力行的将易学文化和中医文化化繁为简、造福大众。

  说起石宝学,相信很多曹县人都不陌生。这是一位行走在田间的正能量传播者,也是一位在外人眼里充满神奇故事的民间奇人。今天,就让我们近距离的走近石宝学,了解一下他和他的那些被人们广为传颂的事迹。

  石宝学,1952年出生在鲁豫两省八县交界的山东菏泽曹县,幼时家境贫困,又适逢建国初期的三年大饥荒时期。可以说是自幼就饱经困苦,但却始终不屈不挠。他从九岁开始习武,先是师从回族武师苏万福练习凡拳。后又经两位恩师尹茂然、尹洪仇多年教化修习达摩拳。其后又偶遇了在当时被誉为中国二号法师的游传师(名字不传),承传道家学术瑰宝《长寿功》、《大丹法》、《祛病大法》等。

  有道是,悟在天成。石宝学在跟从诸位恩师修学的过程中汲取了大量的知识与能量。同时,他也不断的对自己进行自我充实,饱览群书,遍访名师,为日后助人度人、悬壶济世奠定了基础。

  初识石宝学,你一定不会将他与上面的介绍联想在一起。因为出现在你面前的就是一位皮肤黝黑、朴实乐观的农民。其实,他就是一位农民,多年来,他虽被外界视为奇人、能人,但是他从未忘记自己的本分,那就是,他是一名农民。所以,你看到的那个走在田间地头的人,是石宝学;你看到的那个正在为乡亲们排忧解难的人也是石宝学。

  多年来,石宝学一直运用所学技能,造福乡里。他第一次出师(山东方言,意指学成出师),那还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当时,本村一位辈分叫婶婶的中年女士,被医院诊断为乳腺癌,那在当时基本上就属于不治之症的病,死亡率极高。病人除了将乳房切除后,静等死神到来之外,别无他法。面对被病魔折磨的亲人,石宝学决定用所学技能为病人减轻痛苦,化解病症。想到容易做到难,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去为女性病人治病,又是乳腺疾病,难免会觉得尴尬。但为了尽快的让病人转危为安,祛掉病魔,石宝学背着巨大的包袱,尽管当时是耳红脖子粗,但他还是运用兼有中医和气功元素的挪移大法,帮病人解除了病症。并一时间轰动了乡里,名声大燥。

  自此,上门拜访者络绎不绝,但他无论来人高低贫贱,从未嫌弃,始终面带笑容,有礼待客。多年来,连他自己都记不清有多少人慕名而来了。三十多年来,他始终坚持着强己助人的原则,自己在不断提升修炼的同时,一次又一次的助人排忧解难。对他而言,帮助别人,就是人生最大的意义所在。

  之所以说石宝学是一位奇人,主要在于他是将周易、中医、武术三者有机结合的一位集成者。自古易医相同的道理,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易医同源于"变化",《周易》认为阴阳变化无常,寒来暑往,盛极必衰。而中医学就是以阴阳五行天干地支为概念认识人体,从而治疗各种疾病。武学与中医学又同属国学的范畴,它们有着共同的方法论基础,相互融合,共同发展。中医学的特点是整体综合观与阴阳辩证观,把"精、气、神"称为人体"三宝",认为三者一体,互相依存。武术将传统医学的这些理论完整地吸收到自己的理论体系之中,逐渐形成了形神合一、内外兼修、内养性情、外练筋骨的养身思想和健身之道。比如,《黄帝内经》不仅是医书,也是武学对人体认识的基本教材。

  石宝学根据所学的周易、武术、中医理论,结合恩师所授之知识和个人日常经历,不断地将三者融合、发展。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运用方式和理论体系。本着为更多人造福的初心,石宝学近年来开始选择性的吸纳弟子。当笔者向石宝学询问招收弟子的标准时,他没加思索的回答道,六个字行善、爱民、除恶。

  行善、爱民、除恶,正所谓人间大爱。

  采编:王珂

  (责任编辑:游山浪子)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巴蜀新闻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其他问题,请联络编辑室邮箱(投稿发至邮箱):3341256440@qq.com 联系电话:16608228948
2、凡本网注明“来源:巴蜀新闻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巴蜀新闻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巴蜀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与巴蜀新闻网取得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作出反映或更正。
4、如未与巴蜀新闻网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巴蜀网http://www.bashuxw.com)"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概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其他问题,请联络编辑室邮箱(投稿发至邮箱):3341256440@qq.com 联系电话:16608228948
2、凡本网注明"来源:巴蜀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巴蜀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巴蜀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7日内与巴蜀网取得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作出反映或更正。
4、如未在指定的时间内与巴蜀网进行有效沟通的,本网将视同为未曾联系,因此本网将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5、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巴蜀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巴蜀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6、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巴蜀网概不负任何责任。 7、凡是网上查询不到且持有本网过期工作证件的人员,利用本网的过期工作证件在外开展任何工作均属于其本人的个人行为,与本网无关。
责任编辑:祥云
相关新闻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  |  网站概况  |  法律顾问  |  服务条款  |  人员查询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网站声明  |  版权所有  |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1050326106@qq.com 电话:17383856370    0817-3786040
备案号/许可证:蜀ICP备19010992号    川公网安备 51130302000188号
Copyright© 2018 巴蜀网 版权所有 四川吉祥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所有    指导单位:中国新闻传媒集团    技术支持:鸿达网络
本网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是为了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问题请在七日内联系本网。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四川省网络文化协会 四川省互联网违法 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全国互联网安全管理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