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趣闻

四川南充:守住绿水青山 赢得金山银山

发布时间:2019-12-26 10:14:10    来源:中国城市网    浏览量:    作者:向小顺 李庆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嘉陵江玉带般蜿蜒在南充大地,两岸绿树成荫。

南充市以全面建设嘉陵江中游生态屏障为总目标,以乡村振兴为引领,以高质量绿化南充行动和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南充为主抓手,全力以赴推进林业生态产业、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嘉陵江生态走廊建设、城周绿化等林业重点项目,全力助推农民脱贫致富,交出林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靓丽答卷。

大力发展绿色产业 带动群众走上致富路

林业产业园

林业产业园

没有生态资源作为依托,产业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没有产业发展作为支撑,生态保护也难以持久。以嘉陵江生态走廊建设为主线,充分利用沿江两岸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推进木本油料、速丰林、珍稀树木等林业生态产业带建设,带动当地群众走上致富路,吃上了生态旅游饭。

2019年10月25日,我们走在南部县定水镇谢家垭村西河段速生林林间小道,沿岸杨树树叶迎风摇摆,不时发出沙沙声,千余只鸡在杨树林下觅食。“我们村大半土地位于西河边,不适宜种植粮食作物和蔬菜。”谢家垭林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谢家垭村党支部书记杨泽金说,他们在临江河滩种植速丰林,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中利用500余亩林下空地发展立体种养业,每亩林地平均年产值7000元左右。

“从生态环境到村民生活,这几年村里的变化很大。过去,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埋头刨地也只能解决温饱问题,如今靠入股养牛合作社一年就能有上万元的收入。”吃上“生态旅游饭”的蓬安县相如镇油房沟村曾经的贫困户李定辉满脸幸福。近几年,相如镇油房沟村依托“百牛渡江”景区发展旅游业,成立了养牛合作社,拓宽了村民的致富路径。2018年,南充发展新型经营主体200余家,生态旅游收入达33亿元。

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以林业产业基地建设为依托,通过招商引资和强化服务,大力培育林业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林业产业发展成效显著。目前,南充市已建成现代林业产业基地200万亩,其中以花椒、核桃、油橄榄为主的木本油料基地50万亩、速丰林基地100万亩、珍稀林木基地15万亩、竹产业基地20万亩、林下种养基地15万亩,特别是2018 年以来,以“木本油料(调料)之乡”建设为抓手,新建了花椒产业基地20多万亩。培育了吉林森工、国栋集团、宜华木业、天盛竹业、玉润木泽、四川荣生、四川比尔森等林业龙头企业51家,其中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1家(西充天盛竹业),培育林业专合组织115家、业主大户和家庭林场300多家。坚持生产加工配套发展,提高产品就地加工转化率,延长产业链条,开发了竹娃娃、干花椒、鲜花椒、花椒油、花椒制品等产品50余种,创建“竹娃娃”“土巴寨”“好充食”“金城山”等本土系列产品品牌10余个。2018年,全市实现林业总产值192.8亿元,农民人均林业收入1771元,有力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生态建设扶贫惠及全市1200个贫困村31万贫困户。

“绿水青山就是脱贫致富的‘靠山’。全市林业部门将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依托林业行业优势,以产业扶贫为主线,继续壮大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巩固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山青、业兴、民富’。”南充市林业局局长曹健信心满满。

建设嘉陵江生态走廊 绘就“嘉陵江三百里风光图”

嘉陵江三百里风光图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3月12日上午,在全国第41个植树节当天,南充市嘉陵江生态走廊建设启动仪式暨2019年春季义务植树活动在顺庆区凤山乡小坝子村举行,为该市打造绿色家园、建设美丽南充再添力量。

南充市委书记宋朝华出席启动仪式并宣布:南充市嘉陵江生态走廊建设暨2019年春季义务植树活动正式启动!

据了解,为大力实施市委“155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成渝第二城”、奋力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取得新成效;为打造绿色秀美山川、建设嘉陵江中游生态屏障、促进沿江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南充市将嘉陵江生态走廊建设列入乡村振兴十大工程之一,编制了《嘉陵江(南充段)绿色生态走廊建设总体规划》,以嘉陵江风光为生态画轴,计划用10年时间,建成“一廊、四带、四区、多点”的绿色生态空间布局,绘就“嘉陵江三百里风光图”。

南充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在生态走廊建设中,南充市将始终坚持“生态修复为主,兼顾景观美化;适地适树优先,合理配置彩叶植物;分区分期建设,精准提升森林质量;林农产业结合,生态经济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目前,南充市已建设护岸林4.6万亩、修复森林植被3.1万亩、建设农田林网0.3万亩、建设生态产业1.6万亩、提升森林质量5.9万亩;打造阆中构溪河及盘龙山、仪陇金松湖、蓬安相如湖、高坪江陵坝及凌云山、顺庆上中坝、嘉陵黄金江岸等湿地公园、森林公园、滨河景观28处;建设高坪江陵镇元宝山等嘉陵江绿色生态走廊绿化造林示范点33个,示范面积达2万余亩。全市已完成嘉陵江生态走廊建设任务15.5万亩。这是近年来,全市上下经过不懈努力,提前为嘉陵江生态走廊建设交出的绿色答卷。

位于高坪区江陵镇的中法农业科技园,近来成为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游玩的首选地。目前,该园区生态湿地公园全面呈现,循环农业园已现雏形,各种旅游产品正加速填充,将助推当地农业产业发展,让乡村焕发新活力,促进村民增收致富。

步入园区的凤仪湾生态湿地公园,但见小桥流水、波光粼粼,乔木枝繁叶茂,多彩灌木点缀其间,曲径通幽的石板道更显古韵,错落有致的木屋彰显法国风情。

“这样的生态景观太漂亮了,像世外桃源。下次还要邀约我的朋友们一起来!”家住顺庆区西山风景区附近的市民李佳晨带着家人来到园区游玩后如是说。

“中法农业科技园周边山体的生态修复是嘉陵江生态绿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造林绿化,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将使园区的生态之美更加大放异彩。”南充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根据初步规划,将以绿化、美化、彩化为目标,规划区域以中法农业科技园为中心,上游至嘉陵江黄伞坝,下游至凤仪湾电站大坝,沿江两岸目击视野范围第一重山脊以内。核心区域由高坪区江陵镇、龙门街道和顺庆区凤山乡、渔溪乡组成。“项目的建设将大大提升嘉陵江两岸及中法农业科技园周边的生态环境质量,切实改善当地人居环境,提升南充整体形象,对促进嘉陵江生态走廊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该负责人说。

今年初,南充市编制出台了《高质量绿化南充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明确了“三年建设南充境内的江河绿色生态廊道300公里,新建和改造河岸防护林带5.4万亩,重要江河沿岸宜绿地段绿化率达85%以上”的建设目标任务。

“今年,在高质量绿化南充行动中,南充市将着力实施五大林业工程。其中,嘉陵江绿色生态走廊建设是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的重要实施内容之一,并明确了今年的建设目标和任务。”曹健说,今年,南充市将对沿江7个县(市、区)完成嘉陵江生态走廊绿化33公里,营造林3.3万亩,完成投资2.97亿元。其中,将统筹推进嘉陵江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开展沿江两岸荒山、滩涂地、非基本农田坡耕地、采砂石场等宜林地植树造林,加强沿江裸露岩石、破损山体创面等生态脆弱地绿化美化和受损湿地保护恢复、岸线生态整治修复,加快推进嘉陵江绿色生态走廊建设,着力实施沿江护岸林建设、森林植被修复、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滨河景观带建设、农田林网建设、道路绿化建设、绿色家园建设等重点项目。

如今的南充,漫步嘉陵江边,江水澄澈、鲜花盛开;行走乡村田野,绿树成荫、和谐自然;沿着公园小径散步,观园林美景,闻水鸟欢歌……处处是诗画一般的美景。游客和市民感叹:南充这座城市越来越美了。绿色正在成为南充最靓丽的底色、最独特的优势、最响亮的名片。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守住绿水青山,赢得金山银山”,坐标定位起点,南充已找准绿色发展路径。如今的果城大地,树越来越多,花越来越靓,景越来越美,林业生态助推大城崛起、乡村振兴、农民致富,广大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幸福美好。在生态强市这条道路上,南充将越走越实,越走越远。

责任编辑:邹侗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巴蜀网http://www.bashuxw.com)"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概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其他问题,请联络编辑室邮箱(投稿发至邮箱):3341256440@qq.com 联系电话:16608228948
2、凡本网注明"来源:巴蜀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巴蜀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巴蜀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7日内与巴蜀网取得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作出反映或更正。
4、如未在指定的时间内与巴蜀网进行有效沟通的,本网将视同为未曾联系,因此本网将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5、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巴蜀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巴蜀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6、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巴蜀网概不负任何责任。 7、凡是网上查询不到且持有本网过期工作证件的人员,利用本网的过期工作证件在外开展任何工作均属于其本人的个人行为,与本网无关。
责任编辑:祥云
相关新闻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  |  网站概况  |  法律顾问  |  服务条款  |  人员查询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网站声明  |  版权所有  |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1050326106@qq.com 电话:17383856370    0817-3786040
备案号/许可证:蜀ICP备19010992号    川公网安备 51130302000188号
Copyright© 2018 巴蜀网 版权所有 四川吉祥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所有    指导单位:中国新闻传媒集团    技术支持:鸿达网络
本网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是为了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问题请在七日内联系本网。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四川省网络文化协会 四川省互联网违法 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全国互联网安全管理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