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趣闻

南充打造全省现代金融副中心

发布时间:2019-11-27 10:21:24    来源: 南充日报    浏览量:    作者:记者 李奎 实习生 刘颜滔 王婕

 
1
 

  本报讯(记者 李奎 实习生 刘颜滔 王婕)在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征程中,南充提出打造“六个副中心”,现代金融副中心就是其中之一。24日,记者从市金融工作局获悉,《南充市打造全省现代金融副中心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到2023年,力争全市金融业资产总额、存贷款余额年均增长保持在12%以上,全市金融业金融资产总额突破1万亿元,存贷款与南充市地区生产总值保持协调增长。
  一个地方的发展和金融壮大其实是“蓄水”与“灌溉”的关系,南充是一座具有深厚金融基因的城市,不少商业金融机构抢滩南充。统计显示,截至9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3605.61亿元,同比增长8.7%,其中住户存款余额2679.64亿元,增长11.8%。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2247.88亿元,同比增长17.3%,各项指标均位居全省前列。
  充分利用金融产业优势,南充因势提出打造全省现代金融副中心。《方案》提出,南充将进一步健全金融体系,优化金融发展布局,做大金融总量,做强金融实力;进一步创新金融产品、金融服务、融资方式,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防控体系,着力打造金融机构健全、市场主体活跃、配套功能完善、风险防控有力的现代金融产业生态圈。到2023年,力争全市金融业资产总额、存贷款余额年均增长保持在12%以上,全市金融业金融资产总额突破1万亿元,存贷款与南充市地区生产总值保持协调增长;全市直接融资比例达到35%以上,保费收入达到150亿元以上;金融中心的金融直接交易和关联交易额占全市金融交易额50%以上。
  打造全省现代金融副中心,这一目标如何实现?南充明确提出,抓好川东北金融中心建设工程,快速推进以金融商务街、沿江金融外滩和金融总部基地、金融创新及关联产业基地“一街一滩双基地”为主的载体建设,确保2019年完成项目1期建设,2021年川东北金融中心载体建设全面完成。按照规划,川东北金融中心将以总部经济、楼宇经济为引领,鼓励市内外银行、保险、证券、期货、基金管理公司、风险投资公司、信托等持牌金融机构入驻或在川东北金融中心设立分支机构,并加快招引汽车金融、清分结算、资产管理和微信、支付宝等机构入驻,引导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机构入驻,到2023年末,力争入驻川东北金融中心金融及类金融机构总计达到100家,有2-5家在全国或全省有影响力的总部金融机构入驻金融中心。
  打造全省现代金融副中心,南充还提出抓好金融高质量发展、抓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提质增效等工程。努力构建涵盖银行、保险、证券、小贷、担保、仓储、典当等多种业态、门类齐全的金融体系;着力推进绿色金融示范区、产融合作示范区、资本市场创新发展示范区、农村产权融资抵(质)押贷款试点示范区、微金融改革示范区、金融科技发展示范区等“六个示范区”建设;综合利用政策性贷款、商业性贷款、发债、股权融资等手段,切实为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和“100件大事”提供资金支持,努力实现融资保障全覆盖;完善政策支持、风险分担、评价激励等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将金融资源更多投向实体经济。
  打造全省现代金融副中心,离不开科技和人才的支撑。《方案》因此提出,抓好金融科技提升工程、金融人才高地建设。我市将积极招引一批大数据、区块链、移动金融、数字征信等在国内具有行业龙头地位的金融科技企业入驻金融中心,打造金融科技孵化园,带动金融科技的创新和发展。建立金融科技创新和转化平台,抓好金融科技示范工程,加速金融科技成果的转化,以及支持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生物识别等技术在支付结算、财富管理、保险等业务领域中的运用,鼓励银行、证券、保险等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深度融合。
  在抓好金融人才高地建设工程方面,南充将大力引进具有丰富金融管理经验和高端专业技能、在业界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金融高端人才,使我市成为吸引、汇集各类金融高端人才的高地。充分利用驻市高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资源,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对企业高管、财务人员的金融知识的培训,加快金融人才的定向培养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巴蜀网http://www.bashuxw.com)"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概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其他问题,请联络编辑室邮箱(投稿发至邮箱):3341256440@qq.com 联系电话:16608228948
2、凡本网注明"来源:巴蜀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巴蜀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巴蜀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7日内与巴蜀网取得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作出反映或更正。
4、如未在指定的时间内与巴蜀网进行有效沟通的,本网将视同为未曾联系,因此本网将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5、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巴蜀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巴蜀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6、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巴蜀网概不负任何责任。 7、凡是网上查询不到且持有本网过期工作证件的人员,利用本网的过期工作证件在外开展任何工作均属于其本人的个人行为,与本网无关。
责任编辑:祥云
相关新闻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  |  网站概况  |  法律顾问  |  服务条款  |  人员查询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网站声明  |  版权所有  |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1050326106@qq.com 电话:17383856370    0817-3786040
备案号/许可证:蜀ICP备19010992号    川公网安备 51130402000057号
Copyright© 2018 巴蜀网 版权所有 四川吉祥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所有    指导单位:中国新闻传媒集团    技术支持:鸿达网络
本网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是为了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问题请在七日内联系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