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趣闻

南充 一座具有深厚金融基因的城市

发布时间:2019-11-27 10:14:11    来源:南充日报    浏览量:    作者:记者 李奎实习生 刘颜滔 王婕

 本报记者 李奎实习生 刘颜滔 王婕
  盘点南充的金融数据,多项数据位居全省前列:
  银政保、外汇等金融业务总量以及银行存贷款总量均居全省第三位;
  金融业总体发展水平位于全省前列,川东北首位;
  截至10月底,人民币存贷款增量分别居全省第二位;
  移动支付便民工程有7项工作居全省第一,二维码交易笔数和金额均居全省前列……
  凭借扎实的产业基础,南充因势提出打造全省现代金融副中心。


A 金融基因 创下多项全国全省第一
  在嘉陵江畔,滨江大道一侧,一座形如船帆的大楼格外醒目,这便是四川天府银行(原南充市商业银行),走在城区内,营业网点布局各繁华路口。
  就是这么一家南充土生土长的银行,至今创下多项纪录:2005年成功引进德国战略投资者,成为中国第一家二级城市引进外资的银行;2007年10月27日在成都开设分行,成为中国第一家二级城市跨区域在省会设立分行的银行;2010年4月17日,跨省在贵阳设立分行;2012年2月9日,在上海设立上海金山惠民村镇银行……今年7月,在英国银行家杂志“全球1000强银行”排行榜中,天府银行排名第433位;今年11月,《银行家》杂志公布了“2019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获奖名单,四川天府银行荣获“最佳普惠金融城市商业银行”,是四川省唯一上榜的银行。
  “南充是一座具有深厚金融基因的城市。”南充市金融工作局一名负责人认为,以诞生在南充的中国第一家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贷款公司为例,业务员联络制度成为最具特色的服务之一。
  虽然偏居西部,但在金融领域,南充已经创下多个第一:全国第一家村镇银行、第一家由银行业机构发起组建的贷款公司、第一家外资小额贷款公司;南充金融在全省探索多项金融创新:设立全省首家金融租赁公司,川东北首家金融仓储公司填补了全省行业空白,试点全省首单“保险+期货”产品等。


B 成绵之后 南充存贷总量居全省第三位
  “南充金融业总体发展水平位于全省前列,川东北首位。”市金融工作局一名负责人认为,打造全省现代金融副中心,南充有着充足的底气和实力。
  统计显示,截至10月底,全市共有各类金融机构和地方金融组织150余家,营业网点2000余个,从业人员9万余人,金融资产总量6500亿元,银行、政府、保险,以及外汇等金融业务总量、银行存贷款总量均居全省第三位,次于成都和绵阳之后。
  在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方面,截至9月底,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3605.61亿元,同比增长8.7%,其中住户存款余额2679.64亿元,增长11.8%。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2247.88亿元,同比增长17.3%。而截至10月底,人民币存贷款增量则分别位居全省第二位,这一方面表明老百姓的腰包越来越鼓,一方面表明金融机构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大。
  四川天府银行资产规模在省内城商行中仅次于成都银行,综合理财能力位于四川省区域性银行第一;南充农商行资产规模在全省101家农信机构中排名第5位;农发行在南充投放政策性贷款总量居全省第三位……


C 移动支付 让百姓生活越来越便捷
  商场超市购物,扫码;乘坐出租车,扫码,甚至是在菜市场上买菜,也扫码……“扫码,很方便,不愁没零钱。”陈莉是地地道道的南充人,她已不习惯在口袋里放现金。
  “二维码交易笔数和金额均居全省前列。”市金融工作局一名负责人认为,随着扫码支付的越来越普及,南充人的生活越来越便捷。
  统计显示,截至今年8月末,南充市云闪付APP注册用户超过61万人,除成都外,居各市州第一名;二维码交易笔数492.35万笔,交易金额1.75亿元,居全省前列。同时,南充还实现了七项工作居全省第一,即:第一个上线公交云闪付乘车码的城市、第一个在景区实现银联手机闪付通关、第一个县级政府出台移动支付工作方案、第一个推出“管理码”+“推广码”数据监测管理工具、第一个建立移动支付便民推广工程快速反馈响应机制、第一个建立“政府”+“银行”联合推广云闪付工作机制、第一个建立云闪付全域应用基地。
  南充公交最初的收款方式是人工售票,逐渐转化为无人售票,到如今支持银联手机闪付、云闪付APP二维码支付。目前,南充城区750台公交车全面上线了云闪付、银行卡闪付乘公交车等支付功能,在6个县域城市445台公交车逐步实现了全覆盖。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巴蜀网http://www.bashuxw.com)"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概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其他问题,请联络编辑室邮箱(投稿发至邮箱):3341256440@qq.com 联系电话:16608228948
2、凡本网注明"来源:巴蜀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巴蜀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巴蜀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7日内与巴蜀网取得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作出反映或更正。
4、如未在指定的时间内与巴蜀网进行有效沟通的,本网将视同为未曾联系,因此本网将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5、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巴蜀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巴蜀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6、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巴蜀网概不负任何责任。 7、凡是网上查询不到且持有本网过期工作证件的人员,利用本网的过期工作证件在外开展任何工作均属于其本人的个人行为,与本网无关。
责任编辑:祥云
相关新闻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  |  网站概况  |  法律顾问  |  服务条款  |  人员查询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网站声明  |  版权所有  |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1050326106@qq.com 电话:17383856370    0817-3786040
备案号/许可证:蜀ICP备19010992号    川公网安备 51130302000188号
Copyright© 2018 巴蜀网 版权所有 四川吉祥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所有    指导单位:中国新闻传媒集团    技术支持:鸿达网络
本网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是为了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问题请在七日内联系本网。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四川省网络文化协会 四川省互联网违法 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全国互联网安全管理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