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趣闻

《弥陀镇 千人送考 警车开路》的阅读量为什么突破1.6万

发布时间:2019-06-06 21:33:33    来源:古镇新声 家园之声    浏览量:    作者:

  6月5日11:17分,《弥陀镇千人送考警车开路》在我自己公众号“家园之声”发出,这是写弥陀镇干群近千人欢送弥陀中学考生赶赴县城参加高考的报道,到6日11:17分,阅读量达到16683,这是我公众号创建以来单篇文章阅读量最大值。

  我在思考,这篇拙作为什么能有这样比较理想的阅读量。

  说实话,我这个年逾六旬的老头子,真的水平有限,况且没有亲临现场,只是根据朋友们提供的资料和自己收集、掌握的材料,匆匆忙忙地写起来的。我是个地地道道的“老实人”,只会“说老实话”,“说白话”,缺乏文学语言,更谈不上有艺术素养。写出的“小火柴盒”、“豆腐干”,能获得一定数量的朋友关注、阅读,就心满意足了------非常感谢朋友们的关注------尤其感谢一些朋友们为改进公众号、提高稿子质量而提出宝贵意见、建议。

  在这里,我也顺便说一下,我是弥陀中学首届毕业生之一。我们这届同学都已经年过花甲,有好多个同学都与我们“永别”了,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思念。我们庆幸着还比较健康地活着,享受着美好新时代------足以。我实事求是地说:本人没有为母校争光,幸好也没有给母校“抹黑”。

  要“言归正传”了,我想说说《弥陀镇千人送考警车开路》这拙稿之所以能获得这样阅读量的原因、理由:

  高考------牵动人心。千千万万寒窗学子迎来了最重要的时刻,全社会的心亦为之牵动。高考,亦是一场社会“大考”。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对于我们来说,可能今年考场外的家长们只是换了张脸而已。但对考生家长们来说,他们用三年的辛勤灌溉换来了如今的花开有时,虽然焦急期盼的表情各有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经历了高考的洗礼后能破茧成蝶;高考,不仅仅关系着千千万万的学子,更牵动着整个社会的心。社会各界纷纷在此刻奉献出自己的力量,一句激励的话语,一个鼓励的手势,一个微笑的表情,一种热情的服务……不仅让家长和考生们心里暖暖的,更为他们增添了一股力量;送考现场,充分展现了莘莘学子豪情满怀、志在必胜的信念,也充分表达了包括家长在内的社会各界对考生的深情关爱和殷切希望。

  弥中------令人瞩目。弥陀中学,地处皖鄂边陲明珠------弥陀镇腹地。

  弥陀镇因唐代建有弥陀寺而得名,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文化底蕴深厚。清代正一品右常侍卿王恩培,清廉勤政的长江盐运史朱延熹,新文化运动时期著名爱国诗人,被鲁迅称为“中国的济慈”朱湘皆出生于此地。弥陀区位优势明显,距太湖、岳西、英山、蕲春等县城均约70公里,弥陀境内交通便利,S211省道纵贯东西,S628省道(弥檀路)连通南北,直通京九铁路、沪蓉高速和长江黄金水道,是皖鄂两省四县(太、岳、英、蕲)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聚散地。弥陀镇党委政府领带全镇人民,凝心聚力,真抓实干,不断开创弥陀发展新局面,谱写弥陀美丽新篇章:弥陀镇2000年被省体改委批准为省级综合改革试点镇,2002年10月被国家文明委评为全国文明城镇500家之一,2004年被省文明委评为安徽省首批19家文明小城镇之一,2005年获得全国首届文明村镇称号,2009年再次获得全国文明村镇(第二届)称号,并被评为安徽省环境优美乡镇,2011年被国家环保部评为全国环境优美镇,2012年参加安庆市小城镇建设“宜城杯”竞赛获得一般建制镇一等奖,2015年2月,中央文明委办公室向弥陀镇发来复查合格证书,继续保持“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

  弥陀中学创办于1971年,1984年改制为三年制普通高中,2002年跻身市“示范高中”行列,2010年晋升省级示范高中。学校先后被授予市级“德育先进集体”、“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绿化先进单位”、“卫生先进单位”、“优秀安全文明校园”、“文明单位标兵”、“安徽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示范学校”。“安徽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示范学校”、“全国创建和谐校园先进单位”、“省级示范高中”等荣誉称号。

  弥陀中学,一直得到当地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

  可以预料:弥陀中学一定会结出更加丰硕之果,谱写出更辉煌的篇章。

  最后,老头子对关注“家园之声”的朋友们,对一直关心老头子的朋友们发自肺腑地说声:谢谢;非常欢迎、感谢你们一直关注、关心老头子,一直关注、关心“家园之声”。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巴蜀新闻网http://www.bashuxw.com)”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概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其他问题,请联络编辑室邮箱(投稿发至邮箱):3341256440@qq.com 联系电话:16608228948
2、凡本网注明“来源:巴蜀新闻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巴蜀新闻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巴蜀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7日内与巴蜀新闻网取得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作出反映或更正。
4、如未在指定的时间内与巴蜀新闻网进行有效沟通的,本网将视同为未曾联系,因此本网将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巴蜀网http://www.bashuxw.com)"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概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其他问题,请联络编辑室邮箱(投稿发至邮箱):3341256440@qq.com 联系电话:16608228948
2、凡本网注明"来源:巴蜀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巴蜀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巴蜀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7日内与巴蜀网取得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作出反映或更正。
4、如未在指定的时间内与巴蜀网进行有效沟通的,本网将视同为未曾联系,因此本网将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5、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巴蜀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巴蜀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6、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巴蜀网概不负任何责任。 7、凡是网上查询不到且持有本网过期工作证件的人员,利用本网的过期工作证件在外开展任何工作均属于其本人的个人行为,与本网无关。
责任编辑:祥云
相关新闻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  |  网站概况  |  法律顾问  |  服务条款  |  人员查询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网站声明  |  版权所有  |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1050326106@qq.com 电话:17383856370    0817-3786040
备案号/许可证:蜀ICP备19010992号    川公网安备 51130302000188号
Copyright© 2018 巴蜀网 版权所有 四川吉祥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所有    指导单位:中国新闻传媒集团    技术支持:鸿达网络
本网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是为了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问题请在七日内联系本网。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四川省网络文化协会 四川省互联网违法 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全国互联网安全管理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