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趣闻

见证十年积淀

发布时间:2018-03-15 20:11:14    来源:    浏览量:    作者:

  巴河之畔,古老的平昌焕发勃勃生机;通河之滨,新兴的生态强县悄然崛起。在平昌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有一种力量无可替代;在平昌经济飞速发展的浪潮里,有一种力量不容忽视。她扎根乡村,撑起农民脱贫致富的梦想;她情系大地,担起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任。

  她就是平昌县农村信用社——一个扎根平昌64载的百姓银行。

  第一章 数字彰显成绩 时间孕育力量

  自2007年统一县域法人以来,平昌农信砥砺奋进,大步向前,凯歌高奏,发展成为县域从业人员最多、服务范围最广、支农支小力度最大、经营实力最强、最具“普惠情怀”的金融机构。截止2017年末,平昌农信存贷款规模从10年前的20亿元跃升到140亿元,十年间增长了7倍。其中各项存款余额达92.7亿元,较10年前增长了8.3倍;各项贷款余额达47.3亿元,较10年前增长了5.2倍;各项收入5.72亿元,较10年前增长了7.5倍;实现拨备前利润2.41亿元,较10年前增长了112.6倍。

  第二章 坚持党建引领,锐意改革创新

  平昌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腹心,是一片红色热土,是中国革命早期领导人刘伯坚烈士的故乡。平昌农信人传承了革命先烈们艰苦朴素、干事创业的韧劲和拼劲。十年来,平昌农信党员人数发展到137名,占所有在岗职工的38%。县联社党委和各党支部精诚团结、锐意进取、勤政务实、清正廉洁,通过党建带队伍、抓业务、提形象,弘扬“在农信、爱农信、干农信”的核心价值观,打赢了一场又一场攻坚战。

  十年里,实现业务流程再造和三次系统升级,构建起围绕市场和客户的经营管理体系;完成三次网点标准化建设,形成覆盖全县城乡村社的网点机具布局。十年时间,平昌农信从积贫积弱到扭亏为盈,从收入破亿到破2亿,在区域化市场上精耕细作,迈向更加规范、高效、智能的发展轨道。

  第三章 履行社会责任,助力脱贫攻坚

  无数的家庭,在她的陪伴下成长;无数的企业,在她的支持下兴旺;无数的财富,在这里汇聚壮大再辐射到千万家。

  平昌农信不忘初心,关注社会民生。十年来,援建留守学生之家,开展“农信暖童心”活动,支持校园诚信文化建设,开设金融知识讲堂,举办创业技能培训。每年投入上千万为边远地区群众提供定时定点服务和24小时自助银行服务。不断拓宽业务渠道,全面开通各类电子银行服务,广泛运用蜀信e惠呗、惠支付等现代化便捷购物和支付渠道,让老百姓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金融服务。除此之外,平昌农信慷慨解囊帮扶纾困,仅2017年,各类捐赠资金就达55万元。

  扶贫攻坚,在兹念兹,唯此唯大。县联社领导干部深入对口帮扶村大寨镇柏杨村和云溪村,从脱贫方案的制定到资金项目的落实,从泥泞田埂的平整到宽敞村道的畅通,从一砖一瓦的搭建到金融便民服务点、金融扶贫示范村的建成,强力助推贫困村实现整村提前脱贫。平昌农信积极推进“茶叶、巴药、花椒、核桃、水产、莲藕”六大特色产业信贷全域覆盖,以“扶贫再贷款”和“双基惠农”合作机制推进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到2017年末,平昌农信累计发放各类扶贫贷款15.5亿元,占全县扶贫贷款总额的86%以上,充分彰显了金融扶贫主力军的地位。

  第四章 立足支农支小,不忘服务初心

  平昌农信始终坚持“服务三农、服务中小微、服务县域经济”的市场定位不动摇,在支农支小、服务大众民生方面不遗余力。截止2017年末,平昌农信涉农贷款余额达38.3亿元,比年初增加1.7亿元,农贷占比80.98%;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14亿元,比年初增加1.8亿元,增速达14.6%。同时,平昌农信充分利用巴中市库网平台,主动对接县域小微企业、新型农业主体,积极支持“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以县域特色农业、乡村旅游为核心加大产业扶持力度,为县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完善的金融服务和坚强的资金保障。

  第五章 凝聚团队力量,共建百姓银行

  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平昌农信坚持以建设“学习型”组织为重要抓手,通过培训、外拓、例会学习、网络学院、技能竞赛、演讲活动等多种方式,倾力打造员工综合素质,创建合规文化,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工作氛围,形成了“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理念,“以效益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本部为一线服务,后台为前台服务,全员为客户服务”的服务理念,“以指示服从制度,信任不忘制度,习惯让位制度”的风险防范理念,构筑起日臻完善、运营高效的管理体系。

  十年来,平昌农信过关斩将一路凯歌;十年来,平昌农信人呕心沥血满心期待。一块块奖牌的背后,凝聚着平昌农信的集体智慧,闪耀着平昌农信的璀璨光芒。十年改革,风雨兼程;十年发展,硕果累累;十年服务,初心不变!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百姓银行,壮志凌云,期待平昌农信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巴蜀网http://www.bashuxw.com)"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概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其他问题,请联络编辑室邮箱(投稿发至邮箱):3341256440@qq.com 联系电话:16608228948
2、凡本网注明"来源:巴蜀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巴蜀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巴蜀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7日内与巴蜀网取得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作出反映或更正。
4、如未在指定的时间内与巴蜀网进行有效沟通的,本网将视同为未曾联系,因此本网将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5、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巴蜀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巴蜀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6、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巴蜀网概不负任何责任。 7、凡是网上查询不到且持有本网过期工作证件的人员,利用本网的过期工作证件在外开展任何工作均属于其本人的个人行为,与本网无关。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  |  网站概况  |  法律顾问  |  服务条款  |  人员查询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网站声明  |  版权所有  |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1050326106@qq.com 电话:17383856370    0817-3786040
备案号/许可证:蜀ICP备19010992号    川公网安备 51130302000188号
Copyright© 2018 巴蜀网 版权所有 四川吉祥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所有    指导单位:中国新闻传媒集团    技术支持:鸿达网络
本网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是为了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问题请在七日内联系本网。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四川省网络文化协会 四川省互联网违法 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全国互联网安全管理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