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0-19 20:36:06 来源:中新传媒网 浏览量: 作者:高级记者 华燕雯
中新传媒网香港10月19日讯(高级记者 华燕雯)近日,中国作协会员、知名青年作家林晓云女士之新书《旗杆底》首发式暨其加盟中国新闻传媒集团,担任文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仪式,在南京举行,近50名嘉宾参加了活动,并对其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才华横溢的能力表示赞赏和钦佩。
公开资料显示:林晓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就职于浙江省泰顺县残疾人联合会。主要创作体裁为散文、报告文学。1989年开始在《中国作家杂志》《文艺报》《浙江作家》《博览群书》《东坡文艺》《新华文学》《桃花源》等杂志报刊发表百篇报告文学、散文。
《老宅石磨盘》荣获2017年第四届中外诗歌散文一等奖。散文集《江南山乡》荣获2018年“相聚鹏城”全国诗文大会十佳图书奖。2018年出版长篇报告文学《桥语》。
建筑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是伴随着人类的成长、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从原始人的穴居、巢居至发展到今天,庭院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单元,它的发展过程同样体现了文化诸要素的作用。
家是每个中华儿女重踏故土心中翻涌不止的热血与温暖,是牵绊人一生无法舍弃的情节与执念,是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
乡愁化作一份动力,化作一种情怀,乡愁里装着风土人情,是中国乡村的灵魂,是文化基因的传承。乡愁与推动实施乡村振兴存在着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联系。究其根源,是一代代 人魂牵梦萦的乡愁记忆,是劳动人民对家乡对土地的至深眷念,是为实现乡村振兴而不懈奋斗的精神信念。乡愁是中华文明的生态智慧。农耕文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乡愁基因。
浙江林晓云是位行走在乡土文化研究前沿的作家,她别样抒写的散文集《棋杆底》是以大安乡埠尾村百年老宅“棋杆底”为依托倾力创作乡土文化散文,以细腻笔调生动不同角度带你追寻宅院那一花一草、一砖一瓦、一桌一茶的记忆。多方位呈现泰顺这方水土地域风情,非遗文化、传统习俗、风土人情意境。彰显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现了乡土文化百年旺盛的生命,传递着乡土文化的深度和广度。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顺天应时的理念。
《棋杆底》的创作出版,得到泰顺县人民政府扶持,吹响泰顺盘活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建设美丽乡村的响亮号角,将对提升泰顺的文化形象,对打响泰顺乡村文化旅游品牌,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四合院远不只是一座建筑
它是一个温暖的家,是一段奋斗的历程
是对于美好的追求,也是对于生活的守望
四方拢来成一口,一砖一瓦都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外观不显山不露水,走进去却自成天地
长幼有序,各居其室,白天是亲情的热闹,廊檐下岁月静好
夜晚有温暖的灯光,窗扇中人世安宁
美好的记忆她的每一缕温柔的炊烟,每一声亲切的呼唤,每一个绚烂的黄昏,每一声悠长的蝉鸣......
“浣汲示妨溪路远,家家门巷有清渠”。清澈的溪水倒映着沧桑的石桥古村、斑驳的卵石墙。残破青瓦墙头。时间记录着这里面的一切。
大门楼是当时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象征,门前精致的上马石已经卸下它光荣的历史使命,然那青石上雕刻着的图案花纹依旧清晰可辨。“牧人松下问童子”的绝妙意境,彰显了主人家高雅人生活品味,仪态自若的狮子和惟妙惟肖的石榴则暗寓着延年益寿和多子多福,图案下面四周绕衬托的是“富贵不断头”的经典雕饰,暗含着子子孙孙安享荣华世代。谁说石头不会说话,可它却公明见证了一个时期曾经张扬的气派和繁华。
当你老了,走不动了,炉火旁打,回忆岁月。往事就像一杯香醇的咖啡,苦涩里缠绵着谜似的甜,盹一沉一荡,温润了回忆。
该书由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著名作家红孩先生作序,新书推出后,在读书界和文学界引起良好反响,获得很高评价。
泰顺县残疾女作家林晓云的乡愁散文集《旗杆底》正式由团结出版社出版,这是她个人出版的第三部文集。
林晓云是泰顺县大安乡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她自幼身患小儿麻痹症,身残志不残的她近年来先后出版了散文集《江南山乡》、报告文学集《桥语》等文集。林晓云凭借个人的勤奋和努力,以文学的形式赞美了生活的美,揭示了人生的真谛,赢得了读者的好评。为了进一步展现泰顺乡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此次,林晓云用手中的笔聚焦乡愁文化,为读者呈现了这本乡土散文集《旗杆底》。
《旗杆底》一书共收录了林晓云近年来创作的14篇乡土散文随笔。文集中,作者以故乡大安乡埠尾村百年老宅“棋杆底”为依托,运用细腻生动的笔调和不同的视觉,带领读者追寻有关乡村宅院里的那些花草、砖瓦、桌茶的记忆,多方位呈现了泰顺这方水土孕育的独特的地域风情、非遗文化、传统习俗、风土人情等乡愁文化。《旗杆底》的出版,可以说是作者用文笔对乡愁文化的另一种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