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打造载体搭建平台 让夜间经济“活”起来

发布时间:2019-12-10 10:01:10    来源:南充日报    浏览量:    作者:记者 谯灵敏 实习生 闻英

 
1
 

●本报记者 谯灵敏 实习生 闻英
  对于大多数上班族来说,白天要上班,夜晚才是个人生活的开始。身处信息化时代,消费加速升级的当下,夜间经济的发展正孕育着巨大市场。近年来,我市各县(市、区)纷纷以夜间经济为载体,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但,夜间经济不仅只是餐饮经济、闹市经济。发展夜间经济,我市该如何发力?相关部门有何举措?还有哪些需要改进和加强之处?12月5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了走访。

多点打造新载体
  在顺庆区西华路与潆华南路的交叉路口,“南充不夜城”呼之欲出。该项目占地47.74亩,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将于本月试营业。
  南充不夜城商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何超说,不夜城内聚集主题酒店、特色餐饮、K歌中心、灯光夜市、名特小吃、烧烤、酒吧、培训中心八大业态。其中,将打造全国“名优特”特色美食城,并以“全国民俗文化”为主题,涵盖全国各地风味特色小吃和特色商品等,将会成为市民夜间休闲的又一去处。
  “夜间经济”作为都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繁荣程度一定程度上是一座城市经济开放度、活跃度的标志。
  顺庆区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顺庆正致力于多点打造夜间经济新载体。除了“不夜城”,清晖阁、西巷文化商业街、奥宇望和啤酒小镇、清泉寺文化小镇等重点示范项目也正加紧建设,一个个点位正将城市夜间经济载体串连成线。顺庆将继续以发展夜间经济为契机,加强夜间经济整体规划布局、打造地标性夜生活集聚区、丰富夜间经济业态模式。目前,《顺庆区关于发展夜市经济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在广泛征求意见。

业态创新正当时
  发展夜间经济,要把文化体育和旅游活动结合起来,才会更加持久,更有品位。近年来,我市在业态创新方面也有一些探索。
  11月27日晚上7:50,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阆中上百条古街古巷灯火通明,满是美食的“夜来香”,随处都可以感受到夜间经济旺盛的生命力。南津关古镇更为热闹,在曲曲折折的古镇街道上,大型移动实景演出《阆苑仙境》开始了,桑蚕养殖、太极武术、阆苑仙乐等名人轶事、民俗文化通过亦歌亦舞的形式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夜间经济的浪潮中,各地都展开了有益探索。南部县八尔湖“梦幻水舞”灯光秀,仪陇县大型歌剧《张思德》演出,西山风景区灯会……
  “2018年全市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5736.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79.5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6%、26.3%,其中,夜间经济对旅游收入贡献率超过15%。”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共话“夜经济”未来
  “我最喜欢的是嘉陵江夜景,但我发现江边可供消费的市场很少,希望可以实现美景与美食兼得。”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大四学生唐波说。
  “经济社会环境与消费人群是发展夜间经济要思考的两个问题。所以,在发展中可以考虑针对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打造特色服务。中年人可能比较喜欢夜景观光,在校大学生可能更偏爱小吃零食,家里有小孩的可能会倾向于亲子教育活动等。如果分类更加细化、门类更加齐全,夜经济会发展得更好。另外停车场、公共卫生间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应当做到同步发展。”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陈树生教授认为。
  “从旅游的角度来看,目前,南充缺少有影响力与吸引力的夜游项目,形式还是相对单一。”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
  此外,建跟管是共荣共生的话题。“对夜间经济的统筹规划,让小散乱摆摊经营逐渐成为了过去。但从城市管理的角度来看难度并未减少,噪音控制、交通安排、垃圾处理等方面仍然面临许多新的挑战。”顺庆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东南执法中队中队长林刚说,急需对标个别夜间经济打造得比较好的城市,借鉴先进管理经验。

■相关新闻
我市将出台推进夜经济发展实施方案

  随着“夜间经济”的持续升温,如何打造南充具有特色的夜间经济品牌成为了广大市民关注的问题。9日,记者从市商务和粮食局获悉,我市拟出台《南充市推进夜间经济发展实施方案》, 目前初步方案已制定完成。
  统观南充夜间经济发展的整体情况,存在特色项目少、消费者需求未完全满足、夜间相关管理跟不少等问题,《方案》拟围绕丝绸文化、三国文化、春节文化和嘉陵江文化,因地制宜进行开发,形成品牌化、规模化、链条化和特色化的产品。如打造高品质夜间经济集聚区。在市(县)两级主城区商业中心打造地标性夜间经济集聚区;利用重要旅游和文化景点打造夜间经济集聚区;鼓励商场超市开展延时服务、夜间打折和现场互动等多种夜间促销活动。同时,还提出了擦亮“食在南充”招牌,精心打造文化旅游集聚区, 丰富西华师范大学师大、川北医学院、西南石油大学等片区夜间文化生活等。
  “夜间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具体落实需要多方合力。”市商粮局相关负责人说道。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巴蜀网http://www.bashuxw.com)"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概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其他问题,请联络编辑室邮箱(投稿发至邮箱):3341256440@qq.com 联系电话:16608228948
2、凡本网注明"来源:巴蜀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巴蜀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巴蜀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7日内与巴蜀网取得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作出反映或更正。
4、如未在指定的时间内与巴蜀网进行有效沟通的,本网将视同为未曾联系,因此本网将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5、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巴蜀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巴蜀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6、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巴蜀网概不负任何责任。 7、凡是网上查询不到且持有本网过期工作证件的人员,利用本网的过期工作证件在外开展任何工作均属于其本人的个人行为,与本网无关。
责任编辑:祥云
相关新闻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  |  网站概况  |  法律顾问  |  服务条款  |  人员查询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网站声明  |  版权所有  |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1050326106@qq.com 电话:17383856370    0817-3786040
备案号/许可证:蜀ICP备19010992号    川公网安备 51130402000057号
Copyright© 2018 巴蜀网 版权所有 四川吉祥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所有    指导单位:中国新闻传媒集团    技术支持:鸿达网络
本网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是为了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问题请在七日内联系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