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脱贫换新貌 百姓笑开颜

发布时间:2019-11-18 14:45:08    来源:南充日报    浏览量:    作者:记者 李奎 实习生 刘颜滔

 
2014年至2018年,阆中全市共减贫6.3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降至0.6%;退出的127个贫困村,全部达到“一低五有”标准———

脱贫换新貌 百姓笑开颜

 
 

●本报记者 李奎 实习生 刘颜滔
  一条条平坦的沥青路宛若玉带环绕着村庄院落,一条条水渠像毛细血管缠绕着整个产业园,一栋栋白墙灰瓦的川北民居掩映在翠柏青山间……纷纷细雨中,走在阆中市西山乡岳林垭村,一幅新农村画卷徐徐展开。
  摘掉贫困帽子,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阆中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下足“绣花功夫”,全员动员、全民参与、全力以赴。2014年至2018年,全市共减贫6.3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降至0.6%;退出的127个贫困村,全部达到“一低五有”标准;各个乡镇(街道)全部建起了标准中心校、达标卫生院和便民服务中心。
  一场硬仗打下来,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成功摘下,广袤农村换新颜,老百姓在奔康路上疾步前行。

实施脱贫攻坚战 农村处处有新景
  深秋时节,走在阆中市西山乡岳林垭村,宽阔的村道公路上,不时有小汽车、摩托车疾驰而过。道路两边,一幢幢小洋楼整齐排列。放眼远眺,田成块、地平整、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小田变大田、坡田变平田、瘦田变肥田、零田变整田,地里种着成片的柠檬和猕猴桃。“祖祖辈辈都用锄头种田,现在用机械,省时又省力。”村民任泽地高兴地说,脱贫攻坚让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让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岳林垭村党支部书记李天强说,过去的岳林垭村是一穷二白,村里不通路,农产品卖不出去,生产资料拉不进来,农户种植小麦、油菜、水稻、玉米等传统作物,仅仅能维持生存,很多村民选择外出打工。如今村里是家家户户通水泥路、通自来水,成片栽植柠檬和猕猴桃近千亩,建成了肉牛养殖大棚、光伏发电站。老百姓靠在产业园务工,或者是土地出租、年终分红等,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上个周末,100余辆挂着外地车牌的汽车,整齐停放在阆中市天林乡五龙村游客中心停车场内。游客兴致盎然地骑着租赁的自行车,骑行在红色的骑游道,不时地停车参观产业园、拍照留念……
  华灯初上,客人们走进村道旁的蒙古包。当地村民一边热情地招呼客人落座,一边将一盘盘散发着炭火香味的烧烤依次端上餐桌。一番喧闹过后,酒足饭饱的客人陆续走出蒙古包,被停在村道上的客车拉向当晚的住宿地———位于五龙村山腰间,林海深处的一间间民宿。
  冉秀琼如今在村里的食堂当服务员,一个月有2000元的固定收入,两年前,还是五龙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她,如今已完全适应了新的生活方式。“都是脱贫攻坚给老百姓带来了福利。”冉秀琼的脸上满是笑意。
  乡村,曾经是落后的代名词,一旦和旅游业“结缘”,就成了“香饽饽”。在扶贫政策的支持下,五龙村被作为旅游示范村进行整体打造,已发展成为特色旅游小山村,实现了一年四季有看头、有耍头。
  一场脱贫攻坚硬仗打下来,阆中的广袤农村处处正在发生着美丽“蝶变”,岳林垭村和五龙村仅是缩影。
  在西山乡牛王庙村,以前出行靠爬坡上坎,如今小车可开到村民院坝里,家家户户通上自来水,天然气也正逐步通到村民灶台前;
  距阆中古城仅20余分钟车程的枣碧乡,划竹筏游山水项目受到游客追捧,既带动枣碧乡乡村旅游的兴起,又带动当地农户土鸡土鸭、鸡蛋、红薯、手工挂面、玉米粉等农产品的热销;
  在金子乡,一支支乡风文明宣传队走村入户,宣传村规民约、道德风尚、扶贫政策……

全员下沉全面攻坚 百姓是最大受益者
  阆中市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有建档立卡贫困村142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2万户、6.4万人,贫困发生率10%。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阆中全市上下齐心协力抓脱贫,全员下沉、全面攻坚,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
  在阆中市召开的每一次脱贫攻坚工作推进会上,“尽天大的责、使天大的力”这句话总会被提及,彰显了阆中市委、市政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和勇气。
  勇气化作实干的动力,目标任务按期完成。2014年至2018年,全市共减贫6.3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6%;退出的127个贫困村,全部达到“一低五有”标准;各个乡镇(街道)全部建成了标准中心校、达标卫生院和便民服务中心。
  今年4月28日,四川省政府常务会议批准阆中退出贫困县序列。
  成绩的背后,是阆中全市党员干部挥洒汗水,不辞辛劳展现的责任与担当。
  严格落实书记、市长负总责的工作责任制,及时调整充实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力量,负责全市脱贫攻坚工作的统筹协调。阆中市编制了《阆中市“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阆中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文件,作为全市人民共同努力的行动纲领。
  一岗双责、常委包片、县级领导包村、部门干部全参与,坚持责任压实、压力传导,层层签订“军令状”“责任书”,促使各级各部门将脱贫攻坚责任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形成了全市上下联动,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大业的大扶贫责任体系。
  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狠抓整改,创新推出“1+3”的问题收集、交办和整改机制。25个专项督导工作组对照户脱贫、村退出、县摘帽标准和阶段性工作重点,常态化开展暗访督查,发现问题、照单交账、及时整改。搭建“双周报”平台,要求乡镇、帮扶单位、扶贫行业部门每周报送工作动态和存在的问题,市脱贫办根据责任归口将问题交办到相关单位, (紧转2版)(紧接1版)由责任单位对照问题,对标补短。
  实行限期整改问责工作机制,对未整改到位的进行追责问责;落实“现场会诊会”“片区剖析会”双剖析促进机制,确保发现的问题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回音;大力实施约谈问责,借助《阳光问责》专题节目,对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公开问责问效,倒逼整改落实,为脱贫攻坚工作聚集了能量。
  抓铁留痕,打赢脱贫攻坚硬仗,老百姓是最大的受益者:
  建成四大园区、122个脱贫奔康产业园,与贫困户建立起利益联结机制,贫困户通过入园务工、入股分红、返租倒包等方式获得收益;
  已脱贫的6.3万名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3600元且吃穿不愁;
  3590户11064人易地搬迁至新家,40376户C、D级危房改造,32794户改厨,33195户改厕和修建便民路1845公里全部完成;
  建档立卡贫困群众100%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
  贫困家庭6至15周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率达100%;
  全市127个已退出贫困村,新建通村硬化路2561公里,实现村村通硬化路;新(改)建村卫生室75个,实现了每个退出贫困村均有达标卫生室……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扶上马”还要“送一程”
前两天,阆中市司法局的干部职工来到对口帮扶的枣碧乡青河村百亩猕猴桃产业园,实地调研查看猕猴桃的长势,与老乡们坐在一条板凳上,共同研究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让老百姓的收入持续增加。“通过结对帮扶,与青河村的老百姓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要做到摘帽不脱钩,帮扶关系不断。”阆中市司法局一名干部说。
  日前,阆中市教科体局的干部职工也奔走在帮扶村的田间地头,现场了解老百姓的收入、期盼,查看产业园农作物长势。
  脱贫攻坚是场持久战,摘帽只是战役中的一场小胜。脱贫攻坚只是基础,乡村振兴才是目标。
  阆中市明确要求,脱贫摘帽不是脱贫工作的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脱贫摘帽后,脱贫攻坚工作绝不可以松气、歇脚。对于刚刚脱贫的群众,不仅要“扶上马”,还要再“送一程”,在脱贫战场上持续发力,巩固成果,再上台阶。
  在“送一程”上多出主意、多想办法、多下功夫;在稳定就业、稳定增收等方面查漏补缺;列出问题清单,一项一项地“销账”……这成为阆中各级各部门、干部群众的共同行动。
  为此,阆中市及时出台了《阆中市脱贫攻坚“回头看”“回头帮”实施方案》,一方面建立起了全覆盖的动态监测机制,将全市农村所有已脱贫户、返贫户、未脱贫户、非贫困户和有扶贫任务的443个行政村全部纳入动态监测范围,实行全覆盖、无死角动态监测管理,每年开展2次全覆盖“回头看”,对已脱贫户家庭收入状况、生产生活情况等实行动态监测;一方面建立起了全链条的产业稳定增收机制,如优化农业产业规划布局,引导企业进行特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打造品牌和开拓市场,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等。
  同时,阆中还建立起了建立“9+3”的教育扶持机制、全方位的医疗服务保障机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长效机制、稳定有效的公共服务运转机制等,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以巩固提升脱贫质量,防止返贫和出现新的贫困群体。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巴蜀网http://www.bashuxw.com)"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概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其他问题,请联络编辑室邮箱(投稿发至邮箱):3341256440@qq.com 联系电话:16608228948
2、凡本网注明"来源:巴蜀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巴蜀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巴蜀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7日内与巴蜀网取得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作出反映或更正。
4、如未在指定的时间内与巴蜀网进行有效沟通的,本网将视同为未曾联系,因此本网将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5、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巴蜀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巴蜀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6、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巴蜀网概不负任何责任。 7、凡是网上查询不到且持有本网过期工作证件的人员,利用本网的过期工作证件在外开展任何工作均属于其本人的个人行为,与本网无关。
责任编辑:祥云
相关新闻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  |  网站概况  |  法律顾问  |  服务条款  |  人员查询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网站声明  |  版权所有  |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1050326106@qq.com 电话:17383856370    0817-3786040
备案号/许可证:蜀ICP备19010992号    川公网安备 51130302000188号
Copyright© 2018 巴蜀网 版权所有 四川吉祥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所有    指导单位:中国新闻传媒集团    技术支持:鸿达网络
本网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是为了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问题请在七日内联系本网。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四川省网络文化协会 四川省互联网违法 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全国互联网安全管理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