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金融强则南充强 金融兴则南充兴 金融活则南充活

发布时间:2019-11-14 11:57:00    来源:南充日报    浏览量:    作者:记者 张德利

 
宋朝华在全市金融工作座谈会上强调

金融强则南充强 金融兴则南充兴 金融活则南充活

吴群刚主持会议 袁险峰吴小可古正举出席会议
 

   本报讯(记者 张德利)“金融强则南充强,金融兴则南充兴,金融活则南充活。”11月13日上午,市委书记宋朝华在全市金融工作座谈会上,对金融助推南充经济社会发展提出要求,强调全市金融系统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着力创新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服务、创新融资方式,坚定不移服务地方发展、服务实体经济、服务民生改善,为建设成渝第二城、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提供有力金融支撑。
  市委副书记、市长吴群刚主持会议。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袁险峰,市政协主席吴小可,市委副书记古正举出席会议。
  会上,部分驻市金融机构负责同志和市级相关部门(单位)负责同志分别发言。在认真听取大家的发言后,宋朝华指出,市委、市政府时隔一年再次召开全市金融工作座谈会,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金融发展的高度重视、高度关心、高度支持,彰显了市委、市政府大抓金融、大办金融的信心和决心。过去一年,全市金融系统紧扣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务”,坚持回归本源、优化结构、强化监管、市场导向“四项原则”,开创了金融发展新局面,助推了经济发展新突破。市委、市政府对大家的工作是肯定的、认可的、满意的。
  宋朝华指出,金融强则南充强。金融是国之重器、发展利剑,是产业高端、高端产业。近年来,南充金融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发展势头更加强劲,发展后劲持续增强。全市各类金融机构、地方金融组织和金融资产总量分别位居全省第三位、川东北第一位,成为区域领头羊、处于全省“一方阵”。金融是经济的“血脉”,支撑作用越来越强,特别是在支持全市重大项目、实体经济、民生事业等方面卓有成效。金融涉及千家万户、涉及国计民生,这些年来,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切实加大风险管控,呈现出风险预防有力、风险化解有力、风险处置有力,有效地维护了金融秩序,构建了良好的金融生态。
  宋朝华强调,金融兴则南充兴。金融与经济共存共荣、相生相连,一业兴则百业兴、一业旺则百业旺。我们要有效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推动南充金融兴盛、发展兴旺。区域中心之争,关键在于金融中心之争。当前,我们要抓好“金融中心”这个龙头,加快推进川东北金融中心建设,速度要更快、标准要更高、集聚要更好。防范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务必守住“金融风险”这个底线,坚持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统筹兼顾。要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创新金融发展模式,务必激发“金融创新”这个动力,在创新金融产品、金融服务、融资方式上下功夫。要务必优化“金融环境”这个关键,打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打造依法依规的法治环境,打造“亲”“清”新型的政商环境。要切实加强金融工作领导,责任要履行好、队伍要建设好、作用要发挥好。要建立和完善评价激励考核机制,引导金融资金更多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和重大项目,为培育“5+5”现代产业体系、推进“5+100”重大工程项目提供金融支撑。
  宋朝华强调,金融活则南充活。南充建设成渝第二城、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迫切需要更多金融支持。要全力支持产业发展,各金融机构要结合南充“5+5”产业发展趋势、发展阶段、发展需求,推出更多行业化、专业化、定制化的金融服务,构建与南充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金融体系。要全力支持项目建设,跟进全市重点项目建设规划,提供更多融资方式、推出更多融资产品。要全力支持县域发展,推进县域经济和金融发展良性互动、互利共赢,着力夯实县域经济底部基础。要全力支持脱贫攻坚,加大脱贫攻坚信贷投放力度、金融支持力度,持续巩固脱贫摘帽成果、助力乡村振兴。要全力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用好用活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金融政策,扩大对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贷款份额,努力缓解民营经济融资慢、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金融支持地方,地方服务金融。”宋朝华表示,市委、市政府对金融机构将一如既往重视到位、支持到位、服务到位,着力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金融安全,全力支持驻市金融机构做大做强做优,让大家在南充发展放心、发展顺心、发展舒心。
  市领导潘国华、单木真、陈圣伦、陈有波;市委秘书长李洪君,市政府秘书长蒲国,市直相关部门(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各县(市、区)党委或政府主要负责同志,驻市金融机构和地方金融组织主要负责同志参加座谈会。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巴蜀网http://www.bashuxw.com)"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概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其他问题,请联络编辑室邮箱(投稿发至邮箱):3341256440@qq.com 联系电话:16608228948
2、凡本网注明"来源:巴蜀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巴蜀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巴蜀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7日内与巴蜀网取得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作出反映或更正。
4、如未在指定的时间内与巴蜀网进行有效沟通的,本网将视同为未曾联系,因此本网将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5、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巴蜀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巴蜀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6、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巴蜀网概不负任何责任。 7、凡是网上查询不到且持有本网过期工作证件的人员,利用本网的过期工作证件在外开展任何工作均属于其本人的个人行为,与本网无关。
责任编辑:祥云
相关新闻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  |  网站概况  |  法律顾问  |  服务条款  |  人员查询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网站声明  |  版权所有  |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1050326106@qq.com 电话:17383856370    0817-3786040
备案号/许可证:蜀ICP备19010992号    川公网安备 51130302000188号
Copyright© 2018 巴蜀网 版权所有 四川吉祥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所有    指导单位:中国新闻传媒集团    技术支持:鸿达网络
本网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是为了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问题请在七日内联系本网。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四川省网络文化协会 四川省互联网违法 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全国互联网安全管理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