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4-05 20:32:00 来源:南充晚报 浏览量: 作者:
高坪区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统揽,以脱贫攻坚为抓手,继续“输血”、强化“造血”、防止“失血”,促进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努力实现村村有特色、处处有美景。
A 致富有路子 产业全覆盖
村村有园,户户入园,脱贫奔康产业环线覆盖全区352个行政村
乡村振兴,最基础的也是最关键的,就是发展产业。产业全覆盖,是高坪区乡村振兴的“大手笔”。
4月1日,记者站在青居镇团结村一处山头俯瞰,满眼都是长势良好的柑橘树,络绎不绝的游客在果园里采摘新鲜果子。
这种景象,在该区柑橘产业环线覆盖乡镇都能看到。近年来,高坪区引进和培育本味农业、吉言农业等龙头企业,并以永安、青居、阙家、溪头、石圭5个乡镇为核心建起百公里柑橘长廊,全区柑橘栽植面积达到26万亩,年产量19万吨。柑橘产业的发展让全区农民年人均增收近千元。
据了解,该区坚持大产业带动、小产业填充、庭院经济补充原则,巩固提升嘉陵江流域百公里柑橘旅游产业带、螺溪河流域蔬菜特色养殖生态康养产业带,新拓展双叉河-中法农业科技园特色观光产业带3条产业环线,连片发展柑橘、花椒、蔬菜等优势产业,352个行政村实现全覆盖。按照“联户建园、分村建园、联村建园、跨乡建园”思路,该区建成脱贫奔康产业园54个,2016年和2017年退出的54个村“村村有园”、12000余户贫困户“户户入园”,户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今年,该区将新建脱贫奔康产业园34个,确保30个贫困村退出、3804名贫困人口脱贫,实现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
长短结合、农旅结合、种养结合,“输血”扶贫转变为“造血”扶贫
高坪区着力打造南前线“花果飘香”柑橘生态旅游线、南长线“花田锦绣”观光农业生态旅游线和金城山脉“竹木幽径”竹木干果低碳生态旅游线的全域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成功打造永安镇青青青林、擦耳镇“川北第一桃镇”、东观镇巴国田园等农旅结合示范园区(景区),举办了桃花节、橙花节、樱桃采摘节、花椒采摘节等系列助农增收主题活动,引导村民兴办农家乐、民宿酒店等,带动贫困户户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
近年来,高坪区引进36家龙头企业、98家业主,采取“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公司+产业园+贫困户”“公司+专合组织+贫困户”等模式,抱团实施产业扶贫。创新实施“飞地扶贫”模式,采取“公益岗位飞地”“技能飞地扶贫”“产业基地飞地”“农旅结合飞地”等形式,实现产业发展与贫困户持续增收有机结合。
同时,该区建立土地入股、产业周转金入股、小额信贷资金入股、“631”股份分红、返租倒包、“租金+股金+薪金”等利益联结机制,推行“政府+金融+保险”产业支撑保障机制,带动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
一系列产业发展新机制,让一个又一个贫困村成功退出、一户又一户贫困户脱贫摘帽,乡村展现出一派新图景。
B乡村更宜居起新楼建新村
乡村要发展,生活要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
近年来,高坪区扎实推进“交通扶贫”“城乡一体化供水”“电力通信扶贫”三大工程,全力推进新村建设,乡村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4月2日,记者踏访高坪部分乡村看到,纵横交错的通村通组路蜿蜒盘绕村庄,直通村民家门口,联通产业园区。“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状况成为历史。
该区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按照“交通+旅游”“交通+扶贫产业”“交通+新村建设”等模式,聚焦农村出行难、发展难实际,大力实施“交通扶贫”。近3年来,该区共投入4亿余元,新建乡村公路668.8公里、组道和入户路748公里、乡村公路桥24座,改造农村断头路78.8公里,建成产业环线旅游公路75公里、便民路150公里。截至目前,全区100%的村、90%以上的组通上水泥路或柏油路。
水利设施的完善也在改变着乡村。记者在擦耳镇新拱桥村看到,新(改建)的蓄水池、山平塘有序布置,山脚下田块成型、水渠配套。这样的场景,在全区随处可见。记者从该区水务局获悉,该区始终坚持产业和水利配套,做到哪里有产业就把水利设施布置到哪里,哪里产业成规模就优先保障水利设施。近两年来,该区新建(维修)山平塘、石河堰、蓄水池提灌站及水库等2000多处,实现了池渠配套,纵横成网。大力实施“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建设集中供水工程130处、分散供水工程1535处,农村安全饮水达标率100%,村民普遍告别了“吃水靠挑”的状况。
建设新村,成为农民致富庄园、城里人休闲乐园
踏访高坪乡村,一处处新村大气靓丽,一幢幢小楼在蓝天白云下清新别致。走进走马乡金凤山村记者看到,独具特色的川北农家小院、阡陌相通的柏油马路、成片的现代农业园区,呈现出“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新面貌。该村2016年被评为全省乡村旅游精品村,2017年又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
近年来,高坪区按照“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思路,全力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并在基础好、产业优势明显的村,依托产业建新村,建好新村兴产业,将乡村旅游与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实现农旅互动,使新村成为农民的致富庄园、城里人的休闲乐园。
2014年至2017年,该区投入资金近10亿元,已建成擦耳镇新拱桥村、万家乡邵家坪村、阙家火烽村、溪头利光村等幸福美丽新村163个。
同时,该区推陈出新,全力完善教育、医疗、文化等保障体系。如今,全区实现乡乡有标准中心校、达标卫生院、“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已退出的54个村目前全部达到了“五有”标准,并实现了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
C奋进更努力提振精气神
感恩教育、好人评选,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御史乡杉树沟村的唐家大院生活着6户人家,以前每户门前都堆码着柴草、垃圾等,房前屋后的排水沟污水横流、蚊蝇乱飞,出院的泥泞小路到了夏天杂草丛生。近日,记者再次走访杉树沟村,看见的是另一番景象,村容户貌焕然一新,村民充满了精气神。村民们如今都养成了自觉打扫环境卫生的习惯。
记者获悉,高坪区依托农民夜校给村民“醒脑提神”,通过评选表彰“身边好人”、开展感恩教育、文化塑造等方式给村民励志明理,促进了好风气的形成。
按照“一月一主题”的工作思路,该区深入开展“知恩感恩”“向善向上”等系列宣传活动,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帮助村民养成好习惯,增强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全区91个贫困村里建起了“好人榜”、文化墙(长廊)等宣传阵地,幸福文化院坝、村级道德讲堂、文化景观石、乡风立体墙画等随处可见。
知识的力量、文化的影响,引领村民向善向上
如今,村民的观念转变了,创业的愿望强烈了,孝老敬亲逐渐成为一种自觉,好习惯逐渐养成,前行的动力不断增强。
走马乡村民袁长江家于2016年脱贫。过去,他家的房子又旧又破,他总觉得自己活得很窝囊,对帮扶干部心存抵触,甚至不愿意接受干部们的帮扶。后来,乡党委帮他申请了5000元产业扶持基金,让他养了5头猪,种了5亩田,并把他家的房子翻修了。他深受感动,当着全村人的面表态:“党委、政府这么扶持我,我一定要干点实事出来。”后来,他被村民推选为村里的会计,实现了由贫困户到村干部的华丽转身。
像这样的典型,高坪区不在少数,“脱贫之星”“创业之星”“孝老敬亲之星”“互帮互助之星”等不断涌现,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周汉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