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生

三年磨一剑,莆田影像“滴滴”会诊成效显著

发布时间:2018-04-05 20:16:39    来源:消费日报网    浏览量:    作者:

  本网讯:200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极具前瞻性、创造性地作出了建设“数字福建”的战略决策。在这背景下,2015年10月,莆田市启动“提升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随后,经过九个月的软件开发、测试、硬件部署调试、试运行,打造出极具创新性的影像远程会诊平台--影像医生签约服务基层平台(以下简称“签约平台”),并于2016年7月正式上线。经过近三年的落地运营,签约平台的阶段性成效显著,为互联网+医疗、分级诊疗提供了模式参考。

000.jpg

  图1签约平台首页面

  影像远程会诊,助推莆田分级诊疗落地对于分级诊疗,国家、区域、医疗机构都在从不同角度进行尝试,取得的效果不一。莆田市在签约平台的运行过程中,建立了一套“建模型、定价格、定规则”的模式,助推分级诊疗的快速落地。对于以影像为主的医技检查作同质化诊断是刚需,通过互联网技术,构建影像远程会诊模型,借助经济杠杆,可以让模型机动运行。然后通过诊断结果设定分级指数,为患者提供分级的指引,让老百姓知道专家就在身边,并且让医生知道付出是有回报的,这样既提升医生的积极性,又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及获得感。

  在深入探索“互联网+医疗”的影像远程会诊新模式中,莆田下一步将进一步拓展基于互联网的检验、心电、慢病管理、病理等远程会诊系统,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借鉴“滴滴打车”模式,影像会诊成效显著莆田结合本市影像远程会诊实际,借鉴“滴滴打车”的服务模式,以影像云平台为核心,创新性地打造了影像医生签约服务基层平台,建立了影像专家库,实行抢单、指派、兜底的创新影像会诊模式,建立远程会诊费用分成激励、影像质控运行及基层医疗机构诊断水平等级评审等机制,实现对基层医疗机构检查的集中诊断和审核,促进区域内影像专家人才资源的全面共享,有效提高区域范围的影像诊断质量和服务水平,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影像医生、患者等多方共赢。

002.jpg

图2莆田学院附属医院影像远程会诊中心

  2016年7月30日正式开通运行至今,平台已实现会诊13.2万例,平均完成一次会诊时间从原来的2小时下降为4.67分钟,提高了会诊的效率,让患者在基层等报告的时间大大的缩短。构建“医疗影像云平台” 将影像资料存储至互联网端,采用二维码图文报告+影像云存储替代传统医用塑料胶片,实现全市基本医疗影像无胶化。目前已上传近216万人次,打印二维码图文报告85万份。

  据数据统计,签约平台开展至今,已为患者减少了500多万的检查费用,不包括跑去大型医院看病花费的交通、住宿、误工等费用;每年至少减少医院在存储影像资料所购买设备的费用约140万;每年至少减少医保新农合基金在医用胶片的支出费用约380万。

  项目顺利通过验收,有望全省推广经过近三年的打造,莆田市基于互联网的影像医生签约服务基层平台技术和运营模式已基本趋于成熟,已实现区域内医疗资源整合,形成了高效统一、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区域医疗协同服务网。2018年4月2日,莆田市卫计委组织省、市有关影像专家对影像医生签约服务基层平台影像会诊进行检查,专家组随机抽取平台近3个月共50份影像会诊记录,诊断符合率98%。次日,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组织有关专家对福建省卫计委、农工党福建省委会支持莆田市提升卫生信息化建设试点项目进行验收。

01.jpg

图3项目验收会现场

  验收会由首都医科大学影像学系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影像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放射学会原副主任委员李坤成主持。专家组对该项目做出了高度评价,表示福建省卫计委和农工党福建省委会给到了一个很好的支点,影像的远程诊断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项目的运行模式符合互联网+医疗工作机制,整体具有可持续性,推广价值较高。

02.jpg

图4李坤成教授主持项目验收

  该项目的顺利验收,证明了数字福建下互联网创新的方向,对加速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发展、合理配置医疗资源、践行分级诊疗具有深远意义,有望推广至更多地区。

  市人口健康数据管理中心主任苏志康作验收汇报,提出下一步,莆田将建立第三方虚拟影像远程会诊中心,面向全国,引入知名影像专家,为基层医疗机构、县级医院等提供影像的兜底服务,为县区级医院和民营医院提供全方位(含CT、MR、疑难杂症等)的优质远程诊断服务,同时推动影像人工智能在该市影像会诊工作中应用。

  【责任编辑:袁春华】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巴蜀网http://www.bashuxw.com)"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概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其他问题,请联络编辑室邮箱(投稿发至邮箱):3341256440@qq.com 联系电话:16608228948
2、凡本网注明"来源:巴蜀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巴蜀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巴蜀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7日内与巴蜀网取得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作出反映或更正。
4、如未在指定的时间内与巴蜀网进行有效沟通的,本网将视同为未曾联系,因此本网将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5、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巴蜀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巴蜀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6、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巴蜀网概不负任何责任。 7、凡是网上查询不到且持有本网过期工作证件的人员,利用本网的过期工作证件在外开展任何工作均属于其本人的个人行为,与本网无关。
责任编辑:李飞甫
相关新闻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  |  网站概况  |  法律顾问  |  服务条款  |  人员查询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网站声明  |  版权所有  |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1050326106@qq.com 电话:17383856370    0817-3786040
备案号/许可证:蜀ICP备19010992号    川公网安备 51130402000057号
Copyright© 2018 巴蜀网 版权所有 四川吉祥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所有    指导单位:中国新闻传媒集团    技术支持:鸿达网络
本网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是为了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问题请在七日内联系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