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结对共建】东西协作搭平台 线上共研促成长(二)---回浦实验小学&南荣路小学语文教研结对帮扶活动

发布时间:2021-11-29 14:31:06    来源:南荣路小学    浏览量:    作者:

  --双减背景下统编教材语文要素落地主题教学竞赛

  线上共研是学校发展的“助推器”,是教师展示课堂风采的“大舞台”,更是一场诗意的修行,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用生命温暖生命的过程。

  11月25日,临海市回浦实验小学和南荣路小学的老师们一起怀揣热情,打破距离和疫情的限制,“东西协作搭平台,线上共研促成长”暨双减背景下统编教材语文要素落地主题教学竞赛在南荣的校园如火如荼的进行。

  此次活动是回浦实验小学&南荣路小学结对帮扶第二次活动,也是南荣路小学第二届梧桐杯青年教师竞教语文组的第二场比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南荣路小学邀请临海市回浦实验小学全体语文教师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参与了观课议课。

  本次活动由我校四位老师一一献课,回浦实验小学老师观课和线上评课共研两个环节。

  陈玉英老师带来神话故事《精卫填海》。陈老师紧扣单元语文要素,以讲故事的形式贯穿教学,厘清故事发展起因、经过、结果;以图片引导孩子们想象画面,在朗读和讲故事中感受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提升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把语文要素以朴实的方式落到了实处。

  韩萍老师带来优美的散文《走月亮》。韩老师深情的朗读让学生陶醉在美轮美奂的文字中,那份和阿妈的温情感染着所有人的心,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教学中边读边想象画面,那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流在了孩子们的眼里心里,不知不觉间,新的审美体验在生根、发芽……

  陈金荣老师带来新颖的《牛和鹅》。陈老师亲切的语言让人如沐春风,“师生对话”寓教于乐,批注的学习方式聚焦了所有孩子的注意力。陈老师紧扣本单元语文要素,引导孩子从“疑问、启示、写法、感受”方面入手做批注,体会不同角度作批注的趣味,同时注重课堂的生成,启发孩子体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结果也会有所不同”。

                                             廖佳《王戎不取道旁李》

  廖佳老师带来文言文《王戎不取道旁李》。廖老师独具匠心地引导孩子理解“戎”的字理,呆板的古文变得有趣而生动,与学生共同探究用“补充省略、借助插图、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文言文,一个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善于推理的王戎就呈现在孩子们眼前,孩子们也在探究中习得了方法。

                                                          交流碰撞

  课后,南荣路小学的所有语文老师和回浦实验小学的老师进行了线上的评课议课活动,我校四位授课教师简析设计意图并反思了课中的不足之处。

  回浦实验小学的老师们就今天的课堂进行了精彩的线上点评:

  陈玉英老师的《精卫填海》一课首先遵循了文言故事的特征,带领学生感受了神话故事奇特的想象,其次在想象的环节巧妙地利用《山海经》,让孩子形象地感受到了神奇,最突出的是陈老师搭建的多种途径培养孩子想象画面,用画面的支架、言语的支架让学生体会到人物不屈不挠、永不放弃的人物形象。同时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想象也为接下来的讲述故事做好了准备。

  陈金荣老师的《牛和鹅》旨在引导孩子学会用作批注的方法学习,首先陈老师善于引导学生完整地回答问题,并且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理解词语,巧用词语分类。同时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作批注,真正让批注学习落到了实处,整堂课先扶后放,有张有弛,在反复强调中进行多次梳理,评价有章法,学生学习记忆深刻。

  韩萍老师执教的《走月亮》,落实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边读边想象画面”,善于引导孩子们对文章优美地朗读、大胆地想象、有思考地感悟,教学方法循序渐进,从老师教到合作学习,再到个人自主探究,由扶到放,学习得到完整的迁移,是让人享受的课堂。

  廖佳老师带来的《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师语言简练,提问有导向性,在读的方面进行了不同层次的指导,层层深入进行剖析王戎善于观察善于推理,真正使文本从课内走向课外。

  我校评课教师则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不同的角度,指出课堂教学中的亮点以及有待改进的地方,并针对每一个细节做了小结。

  副校长何晓燕在总结中提出对于落实语文要素,我校仍在摸索学习,到底通过什么切合实际的方法来做到更好地落实语文要素?需要我们深耕细作。

  川浙两地,相隔千里;回浦南荣,距离隔不断情意。不同的地域,相同的话题:双减的背景下,我们一起努力,让孩子们学得轻松,减负提质。

  期待与回浦实验小学的下一场邀约。携行,最好的时光一直在路上。

  文/语文组

  排版/语文组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巴蜀网http://www.bashuxw.com)"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概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其他问题,请联络编辑室邮箱(投稿发至邮箱):3341256440@qq.com 联系电话:16608228948
2、凡本网注明"来源:巴蜀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巴蜀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巴蜀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7日内与巴蜀网取得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作出反映或更正。
4、如未在指定的时间内与巴蜀网进行有效沟通的,本网将视同为未曾联系,因此本网将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5、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巴蜀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巴蜀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6、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巴蜀网概不负任何责任。 7、凡是网上查询不到且持有本网过期工作证件的人员,利用本网的过期工作证件在外开展任何工作均属于其本人的个人行为,与本网无关。
责任编辑:祥云
相关新闻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  |  网站概况  |  法律顾问  |  服务条款  |  人员查询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网站声明  |  版权所有  |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1050326106@qq.com 电话:17383856370    0817-3786040
备案号/许可证:蜀ICP备19010992号    川公网安备 51130302000188号
Copyright© 2018 巴蜀网 版权所有 四川吉祥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所有    指导单位:中国新闻传媒集团    技术支持:鸿达网络
本网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是为了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问题请在七日内联系本网。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四川省网络文化协会 四川省互联网违法 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全国互联网安全管理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