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治

甘肃甘谷县:数百亩耕地被强征 村民维权十年无果

发布时间:2019-04-04 20:14:10    来源:晨报新闻    浏览量:    作者:闵声

  “在2010年3月,我们村数百亩耕地被强征,损害了农民的切身利益。近十年来,我们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诉求,至今没有得到一个满意的答复。”4月2日,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新兴镇谢家村的被征地农民致函上级有关部门反映说。

  2009年,在未充分征求村民意见的情况下,当地有关部门组织并实施了一次神神秘秘的征地,当村民明白过来时部分村民已钻入圈套。2010年3月16日,当地用高压、恐吓、威胁的手段强行推地,瞬间大片良田被毁,果园被疯狂的铲车连根拔起,现场惨不忍睹。当时出动的人员及各单位车辆很多,雇用大型推土机14辆,车号分别是0272、0325、0197、0106、28395、22928、22926、10829、0131、0333,无牌照车4辆。早晨8点钟,各车辆强行驶入我村耕地,损毁耕地,推毁小麦苗、油菜花地、果园、花卉苗圃、中药材种植地。村民面对黄土还击来势汹汹的车辆,对方手持警械抢夺村民农具,把农民强行拖打、拉扯、拽出现场,把老人抬出耕地扔在道路上,现场哭喊声、吵闹声响彻云天,一片混乱。

  在强大的高压之下,三百多亩良田变成荒地,变为当地有关部门和开发商嘴边的肥羊。盛开的梨花挂在被推倒的树枝上,含苞待放的油菜花成为菜泥,绿油油的麦苗如野草散乱的点缀在荒凉的耕地,这就是几千年来祖先耕种的土地,农民的命根子……渭河水曾经养育了许多仁人志士,却不能滋润身旁的土地,孤独和无助的哀伤。面对这般场景,失地农民扼腕长叹,欲哭无泪。

  强征耕地损害农民的切身利益,给社会和谐稳定埋下隐患。据当地官方资料显示,2010年3月16日,甘谷县新兴镇谢家村部分村民由于对土地征用补偿款过低不满进而出现过激行为,于当天下午16时55分,部分村民强行进入铁路护栏,企图阻拦中断陇海铁路大动脉而达到自己上访的目的。当地政府启动紧急维稳措施,所幸此次事件并未酿成重大人员伤亡以及经济损失。

  此后,村民们不断借助信函、网络及媒体反映诉求,相关部门介入调查,有背景和有关系的村民得到应有的补偿,而没有背景和关系的村民近十年来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时至今日,关于此次征地依然有诸多的质疑、不解和困惑,萦绕在村民心头:

  其一,不仅省、市的批文内容不一致,而且没有召集村民大会、没有征地协议书,也没有看到相关的征地手续。而且,后来将规划图工业用地变为伟业天成、滨河丽景、恒盛雅居、颐年新居 、丽景名居五大商品楼。

  其二,当时强征耕地时,一位七旬老人被打成腿部骨折,另有几人被打伤,还有村民被拘留。中途村民向上级反映诉求,当地村干部及有关部门强行打击上访村民,中途拦截、恐吓、暴力打压。

  其三,截止目前领钱在同一个小时,前者有息,后者无息,还是百姓填字、政府给卡,也是无任何政府文字依据。其中,北滨河路的赔付问题,同样的地方,有背景关系的赔百万元,没有背景关系赔几十万元,显示公允。村民谢友子、刘巧棠、马小东、谢定求等人的赔偿太低,强拆的镇干部谢某太说:“要想赔的满意,就得给村支书说话。”难道村支书就可以搞“一言堂”、就可以一手遮天吗?

  土地是农民的立身之本,征地涉及广大被征地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国家反复强调,要坚持和谐阳光征地,落实农民对土地征收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申诉权与收益权,切实保障好被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和发展。为此,恳请上级领导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情关注群众诉求,在查明事实真相的基础上,尽快给失地村民一个满意的答复。(甘肃省甘谷县:闵声)

  来源:晨报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巴蜀新闻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概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其他问题,请联络编辑室邮箱(投稿发至邮箱):3341256440@qq.com 联系电话:16608228948

  2、凡本网注明“来源:巴蜀新闻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巴蜀新闻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巴蜀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7日内与巴蜀新闻网取得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作出反映或更正。

  4、如未在指定的时间内与巴蜀新闻网进行有效沟通的,本网将视同为未曾联系,因此本网将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巴蜀网http://www.bashuxw.com)"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概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其他问题,请联络编辑室邮箱(投稿发至邮箱):3341256440@qq.com 联系电话:16608228948
2、凡本网注明"来源:巴蜀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巴蜀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巴蜀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7日内与巴蜀网取得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作出反映或更正。
4、如未在指定的时间内与巴蜀网进行有效沟通的,本网将视同为未曾联系,因此本网将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5、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巴蜀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巴蜀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6、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巴蜀网概不负任何责任。 7、凡是网上查询不到且持有本网过期工作证件的人员,利用本网的过期工作证件在外开展任何工作均属于其本人的个人行为,与本网无关。
责任编辑:祥云
相关新闻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  |  网站概况  |  法律顾问  |  服务条款  |  人员查询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网站声明  |  版权所有  |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1050326106@qq.com 电话:17383856370    0817-3786040
备案号/许可证:蜀ICP备19010992号    川公网安备 51130302000188号
Copyright© 2018 巴蜀网 版权所有 四川吉祥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所有    指导单位:中国新闻传媒集团    技术支持:鸿达网络
本网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是为了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问题请在七日内联系本网。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四川省网络文化协会 四川省互联网违法 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全国互联网安全管理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