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三农

多个城市降低入户“门槛” 只要你满足这些条件

发布时间:2018-04-08 21:59:52    来源:央视财经    浏览量:    作者:

  近期,“人才争夺战”不断升温。去年以来,全国多个地区纷纷推出了力度不小的人才引进政策。而作为沿海发达地区的广东省,包括深圳、东莞在内的多个城市都密集发布相关政策,推动非户籍人口的落户、就业。

深圳:降低落户门槛 人口结构更稳定

  对于本身就在这些地方工作的人来说,拥有新的户籍究竟意味着什么?而大批的户籍人口,又将为当地的产业发展带来怎样的改变呢?

  深圳市民小周对记者说,第一是因为想在深圳长期发展,其二是,子女的教育问题。

  早在2016年初,小周就想申请深圳户口,但是由于自己的大专学历不达标,积分也不够,只好放弃。2016年8月,深圳将纯学历型人才落户门槛放宽至大专及以上,对人才入户量不设指标数量上限。小周是新政受益者之一。

  2017年7月,深圳又完善积分入户政策,给长期在深圳稳定就业和居住的非学历、技能型常住人口开辟了新的入户通道。

  中国城市经济学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宋丁表示,从深圳来讲,它仍然保持着30%上的制造业,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这个在学历上没有特别高的要求。一方面,需要有学历方面的人才大战,同时也要有技术基础的劳动就业人口。

  过去,深圳的人才落户政策重点针对具有高学历、技术专业知识者,以及高纳税者。截至2016年底,深圳户籍人口仅占常住人口的34%,相比北上广62%、59%和63%的比例,深圳的人口结构仍然有待优化。而得益于近几年来深圳不断放宽的落户政策,2017年,深圳市在册户籍人口达到449.86万人,全年增长45.07万人。

  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处副处长董彧说,适度地增加在册户籍人口规模,扭转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比例长期倒挂的一个现象,是人口结构稳定性的要求。

东莞:取消积分制 满足“两个五年”即可入户

  深圳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门槛是越来越低,而对户籍的开放也是越来越宽。同样,为了进一步降低入户门槛,东莞从今年的2月27日起取消了积分入户的限制,取而代之的是“两个五年”的入户政策,也就是在东莞参加社会保险5年且办理居住证满5年即可落户。

  庄女士在东莞生活了十几年,虽然最后她通过积分入户的渠道成功落户东莞,但回忆起当时的经历,她仍然觉得需要准备的材料过于繁琐,办理的周期也过长。

  与以往的“积分入户”相比,现在东莞“两个五年”的入户考核指标大幅删减,如“积分入户”里要求的文化素质与房产纳税等指标均被废除,只需在莞稳定居就业即可入户,目标指向在莞稳定就业居住的非户籍人口,入户门槛降低。

  不仅是东莞,在珠三角地区取消积分制的城市还有全国第一个实施积分制的中山。珠海也从3月开始执行已大幅放宽的户口迁入政策。

  为了吸引非户籍人口落户,广东各地纷纷调低外来人口落户门槛,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做大城市人口。同时也积极出台各种吸引人才的政策,吸引在外地的户籍人口返乡以及各类人才留在当地。像肇庆,凡被列入紧缺人才引进指导目录的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可享受2万-15万元补助。

珠三角多城市降低门槛 抢人才更是抢人口

  今年以来,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纷纷出台了相关的高端人才引进政策。而与这些地方有所不同的是,深圳、东莞等地推出的户籍政策,很大程度上,是传递出了对普通劳动力的抢夺。

  然而,珠三角地区对于人口资源的抢夺,为什么会成为它们的目标呢?

  中国城市经济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宋丁表示,整个珠三角是一个庞大的制造产业链。过去这些年,就业人口流失也比较严重,对维持它庞大的制造业是个巨大的麻烦。所以,在很多城市,只要合适年龄,身体健康的就业人口,它就会抢,所以就形成了一个抢人才大战和抢人口大战。

  业内人士认为,珠三角各城市均面临户籍人口倒挂的问题,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让户籍人口的比重进一步提高,优化人口结构成为当务之急。另外,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这也是提前应对可能出现的人才外溢的一项前瞻性布局。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曲建表示,一个城市的发展绝不仅仅是博士、硕士所能够支撑起来的,它需要的是一个人才的体系,珠江三角洲很多城市开始放宽对人才认定的这些条件,已经认识到了一个城市的发展需要多层次的人才的集聚。

  有业内人士指出,比落户“门槛”更重要的,是户籍的“含金量”。一纸户口背后,是一场关乎医疗水平、教育资源、就业机会、宜居环境、文化娱乐、发展潜力等在内的系统化大比拼。

  地方政府不能仅仅以吸引外来人口入户为目的,而应更多考量基本公共服务是否均等化,无论外来人口还是新户籍人口,是否享受到相应的福利和待遇,他们的就业和基本服务是否能够保障,这才是吸引人才、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

  责任编辑:wycdqq14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巴蜀网http://www.bashuxw.com)"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概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其他问题,请联络编辑室邮箱(投稿发至邮箱):3341256440@qq.com 联系电话:16608228948
2、凡本网注明"来源:巴蜀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巴蜀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巴蜀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7日内与巴蜀网取得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作出反映或更正。
4、如未在指定的时间内与巴蜀网进行有效沟通的,本网将视同为未曾联系,因此本网将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5、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巴蜀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巴蜀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6、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巴蜀网概不负任何责任。 7、凡是网上查询不到且持有本网过期工作证件的人员,利用本网的过期工作证件在外开展任何工作均属于其本人的个人行为,与本网无关。
责任编辑:李飞甫
相关新闻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  |  网站概况  |  法律顾问  |  服务条款  |  人员查询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网站声明  |  版权所有  |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1050326106@qq.com 电话:17383856370    0817-3786040
备案号/许可证:蜀ICP备19010992号    川公网安备 51130302000188号
Copyright© 2018 巴蜀网 版权所有 四川吉祥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所有    指导单位:中国新闻传媒集团    技术支持:鸿达网络
本网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是为了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问题请在七日内联系本网。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四川省网络文化协会 四川省互联网违法 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全国互联网安全管理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