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雷锋精神的坚守:在不公面前,我们该如何选择?

发布时间:2025-03-06 19:02:16    来源:天道文化旅游    浏览量:    作者:

  2025年2月15日,江苏南通——“如果你看到不公正的事情,你还会像雷锋一样勇敢站出来吗?”这是徐新成在过去30多年里一直在思考和践行的问题。作为一名普通的南通市民,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雷锋精神,却也因此陷入了困境。

                             个人经历与专业背景

QQ图片20250217115859.png

  1986年,19岁的徐新成被江安区委从学校召回,安排到家乡从事会计工作。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高度的责任心,他参与了乡镇企业审计、户籍整理等工作,并多次负责身份照拍摄登记,积累了丰富经验。1987年初,徐新成受葛市乡党委委托,接待上海纪检组对账目的审查。在一次深夜值班中,他成功救助了陪伴自己值班的农大老校长滕裕泉老人。当时,他是南通市唯一能够使用dBASE III编写数据库的会计工作者。1990年,他担任葛市乡人口普查汇总负责人,成绩位列全南通市第一,被推荐入党并参加了入党宣誓活动。

                           后来的经历

  1992年,徐新成因举报如皋市葛市乡政府公章被盗用以及诈骗金洞林场木材的行为,遭到当地党委政府的打击报复。他被强行调离会计岗位,安排到车间日夜轮班,被冠以“会写人民来信”的不实之名,被视为“与众不同”的人,从而失去了会计生涯,重新要求入党也被搁置。此后,1995年,该乡政府公章再次被盗,未报案侦查,甚至被非法刻制成“如皋市葛市鄉人民政府”,至今未公开处理,国家木材也未入国库。

  失去工作后,徐新成进入一家外来企业工作,负责采购和外发加工等业务。这一岗位在外界看来往往容易接触到各种利益诱惑,但他始终坚守原则,拒绝一切不正当的送礼行为,凭借正直的品行赢得了老总的充分信任。然而,从25岁起,他因种种原因无法继续在原工作岗位上为党和人民工作,这让他深感遗憾。

                           法律与程序的困境

QQ图片20250219073100.png

  自1992年起,徐新成通过信访渠道反映问题,但30多年来,他的诉求始终未能得到彻底解决。2023年,南通市人民政府在《信访事项告知书》(通政信核告[2023]6号)中明确表示,徐新成的诉求涉及信息查询、检举控告及党内法规政策调整范畴,不适用信访复查复核程序。2024年,徐新成向南通市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复议号:[2024]通行复第427号),但被以“不符合行政复议范围”为由驳回。

                               雷锋精神的坚守

QQ图片20250219073502.png

  徐新成一生践行雷锋精神,始终秉持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原则,积极维护公共利益。他的行为不仅体现了雷锋精神的核心价值,也彰显了公民在面对不公正现象时应有的勇气和责任感。然而,他的正义之举却未能得到应有的支持和回应,反而让他陷入了长达30多年的困境。

  “我的人品和责任心与我的家庭密切相关。我的父亲徐永浩是如皋最年长的爱心大使,今年已经98岁高龄,母亲也已99岁。他们用一生的善举和奉献精神深深影响了我,让我从小就懂得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奉献。”徐新成说,“我希望通过我的经历,唤起更多人的勇气和责任感,共同为维护社会正义贡献力量。”

                            呼吁与展望

  徐新成表示,他将继续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并呼吁相关部门重视信访与司法程序之间的衔接问题,以更好地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QQ图片20250219073721.png

  “我希望我的经历能引起更多人的关注,推动相关制度的完善。”徐新成说,“我一生践行雷锋精神,却因维护正义而陷入困境。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经历,唤起更多人的勇气和责任感,共同维护社会正义。”

                             结语

  徐新成的案例不仅是个人的困境,更反映了当前信访与司法程序衔接中的普遍问题。随着法治建设的推进,如何更好地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在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徐新成的故事提醒我们:在面对不公时,我们是否还有勇气像雷锋一样站出来,维护正义?本网继续关注。

  来源:法制与经济视野网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巴蜀网http://www.bashuxw.com)"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概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其他问题,请联络编辑室邮箱(投稿发至邮箱):3341256440@qq.com 联系电话:16608228948
2、凡本网注明"来源:巴蜀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巴蜀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巴蜀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7日内与巴蜀网取得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作出反映或更正。
4、如未在指定的时间内与巴蜀网进行有效沟通的,本网将视同为未曾联系,因此本网将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5、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巴蜀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巴蜀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6、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巴蜀网概不负任何责任。 7、凡是网上查询不到且持有本网过期工作证件的人员,利用本网的过期工作证件在外开展任何工作均属于其本人的个人行为,与本网无关。
责任编辑:云传媒新媒体
相关新闻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  |  网站概况  |  法律顾问  |  服务条款  |  人员查询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网站声明  |  版权所有  |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1050326106@qq.com 电话:17383856370    0817-3786040
备案号/许可证:蜀ICP备19010992号    川公网安备 51130302000188号
Copyright© 2018 巴蜀网 版权所有 四川吉祥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所有    指导单位:中国新闻传媒集团    技术支持:鸿达网络
本网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是为了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问题请在七日内联系本网。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四川省网络文化协会 四川省互联网违法 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全国互联网安全管理服务平台